葛剑雄:“和”、丝绸之路等有国际共鸣水墨画、《春江花月夜》是精华 新华网消息新闻晨报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表达,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用了8个字来评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指的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元素选择合情合理,通过历史悠久、重交流、以和为贵等引起国际友人共鸣;“意料之外”指的是其表现形式选择了传统文化的高雅内容,缓慢的节奏、淡雅的基调,与原本设想的艳丽不同。他认为,开幕式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俗与高雅结合,很有艺术性:“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基本达到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目的。当然,要在50多分钟内体现完中国千年文化,这本身是不可能的。” 日晷、缶穿越千年 葛剑雄高度评价开场日晷、缶等的选择,称开幕式很多元素显然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巧妙表达,又兼顾了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 首先是日晷。“古代,中国人通过太阳在日晷上的投影来计算时间,之后有了沙漏,后来才有了钟表。日晷在中国出现得最早,至少在周代就有了,选得还不错。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开场出现,在现代灯光中闪耀,很容易让人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穿过千年光阴,和现代国际世界接连。手法简洁,表达到位。”那场击缶的迎宾仪式,也被葛剑雄视为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兼顾:“中国古代那么多乐器,为什么选择缶?因为它最简单,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乐器,在很多种文化中都有缶。缶这种原始乐器,利用陶片发音,单一进行比较单调,但一旦加入现代元素,那么多人一起击打、变幻队形,就变得很有感染力,就像来自远古的声音。”他还介绍,众多人击乐、诵诗等大场面,实际上也是“孔子弟子三千”意境的传达。 三个“和”字代表性强 “和”字的多种写法展现、“圆”文化符号的表现等,在葛剑雄看来,是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表现性、代表性的部分。他分析,“和”字的展现基本表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第一个‘和’字,没有展现甲骨文、金文,因为它离现在的时代太远了,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也不好表现。前两个‘和’字是篆书、隶书,能为大家看懂;最后活字雕版环节,‘和’字是宋体,方方正正,最为大家熟知,又体现了中国汉字的流变。”“圆”文化符号兼有表现性、代表性:“展现中国传统哲学比较难,一个圆形就融汇了很多内容。它象征着传统哲学的天圆地方,象征着天下大同,也象征着‘和’这一概念。” 此外,四大发明、龙柱等也是蕴含丰富:“四大发明这个中国古代文明的概念,虽然现在有不同见解,但确实能很好地表达中国。火药,就是漫天焰火;造纸术,很多人觉得难以表现,这次用了短片形式展现;印刷术,通过活字表演表达;指南针,通过演员手里拿个司南,实际上古代行船时的指南针不是司南模样,但用司南艺术表达更有力。”而龙柱并非不少人误以为的“华表”:“龙柱和华表,看它上面顶的是什么。华表上面一般顶着兽,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做装饰;龙柱上面是斗拱,从中国传统来说,能体现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精髓,寓意柱子撑起一座大厦。” 丝绸之路有共鸣 葛剑雄表示,海陆丝绸之路及不少传统器物的展现,是中国历史能引起国际友人共鸣的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盛于汉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以西汉首都长安为出发点,经河西走廊通西域,与今新疆、东亚等地联系,直接通到中亚、欧洲。这样一条线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地方交流的主干线。除了这条主线,还有很多支线。张骞通西域,就是在四川看到有中亚的商品,感到很震惊,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就能通过印度与中亚贸易往来。”葛剑雄提到,海上丝绸之路表现的气势令他最为感动:“海上丝绸之路先于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了,但繁荣于唐宋,郑和下西洋是个高峰。” 葛剑雄表示,开幕式在作画、丝绸之路等环节多次出现瓷器,还有大大的“茶”字,这也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排前三位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茶叶。瓷器一度是中国的象征,在欧洲被视为宝物。” 高雅文化,虚实效果 葛剑雄对中国水墨画贯穿始终、《春江花月夜》成为主要背景音乐连声称“奇”,颇为赞许。他告诉记者,水墨画、《春江花月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比较高雅的,又“曲高和寡”又很精华,此次开幕式突出这两大元素实属“意料之外”,但效果不错。“中国水墨画讲究神似形不似。这种高雅没有成为多大障碍,反而是,这种重神似的形式,能引起非常丰富的联想,很好地在虚实间穿梭。”《春江花月夜》的清雅曲调则表现出了美好境界:“没有想到张艺谋用了这么清雅的一首曲调,原以为会用表现大时代的喜庆欢歌。《春江花月夜》是唐诗,曲调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在古代,它一般在大型文人聚会中用到。”同时,昆曲、古琴、书法等元素也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高雅部分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