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祝勇:北京——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永恒之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8-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三十,一个被尊为闯王的米脂汉子回望了一眼身后层层叠叠的红墙黄瓦,就匆匆辞别了他寄居了四十一天的北京。他决定用一场大火,来修饰他与这座城市的告别典礼。“皇居壮丽,焉肯弃掷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咸阳故事。”显然,在霸王项羽的感召下,他决心把这座辉煌的帝都,当做一朵最后盛开的昙花。从来没有如此明亮的火焰照亮过这座帝都,它在行将毁灭的时刻被历史的追光照亮。所有人都看清了北京,但没有人看见闯王的脸——那张疲惫、悲伤、愤怒、绝望、几近颓废的面孔,从此在历史的视野中消失。

     

    三百多年后的一九四九年,一双曾经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中胜似闲庭信步的稳健双脚,在走向北京的一刹,突然变得谨慎和缓慢。一张比李自成更加自信和豪迈的面孔从历史乱象中浮现出来,而且,他的肖像后来被挂在了天安门的中央,被每个中国人熟悉和铭记。此时,几乎他所有的同志都听见了他浓重的湖南口音:“我们绝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

     

    北京不是一座简单的城市,它令人肃然起敬。华夏远古人类——“北京人”,在从前无人知道的某一时刻点燃最早的火光,整个华夏的历史因此变成一部视觉史。早年北京另一个闪光的器物是一柄匕首,在燕国的都城“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的深宫中,一只雕刻精美的刀鞘里埋伏,燕国太子丹把它递到荆轲手上,那道利刃在大秦国胸部划出一段经久不息的传奇。这座被鲜血浸泡的古老城池见证了一种不妥协的决绝的存在。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悲怆的结局并非北京历史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

     

    在历史的各种必然与巧合中,北京成为无数英雄征服的最高目标,北京,也因此成为他们勇气、意志与胆识的试金石。毛泽东把进京比喻为一次赶考,通不过这场考试,任何壮丽的事业都会中途夭折。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代表着某种标准,或者说,它是一个路标,决定着所有伟业的长度。一场事业如果最终得不到这座城市的认可,它的存在资格将受到彻底质疑。因而,几乎没有一个历史人物,敢于对这座城市流露出轻慢的态度。当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北京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发现,最终的征服者,是这座城市,这座庄严、瑰丽、不动声色的永恒之城。

     

    在征服北京的英雄中,没有比忽必烈汗更加盛气凌人的了。但是,这座当时已两千多岁(自西周的燕国都城算起)高龄的城市,还是轻而易举挫败了他的锐气。他决定在这里停步,修建自己的宫殿。于是,在今天北京后门桥附近,重新确立了城市的中心点。这座全国性都城的诞生,最初受孕于一次文明的冲撞(此前,无论燕都还是金中都,都是区域性政权的都城),此后,器官的生长——宫殿、城墙、府邸、坛庙——就变得不可遏止。或许,蒙古人的末路正埋伏在这里,但这种失败对北京的影响微不足道。失败与北京无关。北京不会被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抛弃,它像一个神秘的光源,在中国北方的要津之地兀自发光。每当一个英雄黯然离去,都会有另一个英雄卷土重来。

     

    仿佛破碎的梦境,辉煌的元朝宫阙以残缺不全的形式潜入朱棣的童年记忆。这位大明王朝分封的燕王,在元朝的离宫里,度过自己的少年时光。他的固执与气魄,在经过六百年的沉积之后,以历史遗迹的方式一一呈现——紫禁城、明城墙、十三陵、长城……这座城市如同一个接力棒,传到他的手里,他试图在传递中恢复它原有的光泽和能量。

     

    然而,北京是一个容器,它的容量比所有的雄心更大。无论它的缔造者和毁灭者多么强大,这座城市仍然无法被超越。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它在历经灭顶之灾之后依旧没有消失,所有的劫难,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它的坚定;而所有的流血,在渗入土地之后,都将变成灿烂的花朵,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盛放。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文化学者、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驻校作家。至今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以故宫为主题的长篇历史散文《旧宫殿》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作协郭沫若文学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主题的系列丛书《祝勇文化笔记》,至今已出版9种。六卷本《祝勇文集》即将出版。大型历史专题系列片《1405,郑和下西洋》由中央电视台拍摄,获香港无线电视台庆典礼最具欣赏价值大奖。主编有《重读大师》、《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等学术文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