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年轻时在《大公报》上写过一篇随笔《圆周率的推算》(后来收进《三剑楼随笔》),里面提到一本《数学的故事》:“我在初中读书时,教我数学的是章克标先生,他因写小说出名,为人很是滑稽,同学们经常和他玩闹而不大听他讲书。他曾写过一部《数学的故事》,其中说到有一个欧洲青年花了极长的时间,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六百多位。这个圆周率,当然是毫无实用价值的。”章克标这本《数学的故事》,在好些金庸传记(比如傅国涌的《金庸传》)中都被提到过,但是这些传记的作者明显都未看过这本书。 这本书现在还有吗?要有的话,如何找到它?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或者说,根本谈不上是方法,那就是查图书馆目录(翻卡片箱或者进行计算机检索)。靠翻卡片箱,周祜昌、周汝昌兄弟连失传很久的《懋斋诗钞》都能找到(周汝昌《我与胡适先生》,漓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36-37页),那么发掘出民国时期出版的《数学的故事》应该不会很难吧。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网页做了检索,发现章克标果然写过这么一本讲数学的书,不过书名不叫《数学的故事》,而叫《算学的故事》(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廿四年九月初版)。“算学”是“数学”的旧译,金庸的记忆稍有失误。 我运气不错,很快就从孔夫子旧书网买到一本章克标《算学的故事》,还是第一版。金庸所提推算圆周率(π)的故事,见于该书第二十六章《圆周率》第三节《圆周率的超越性》第141页:“要正确算出π的值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小数点以下一直可以计算下去,英国的伦敦人欣克(Shanks)于1873年计算到七百○七位。计算到小数点下七百多位,使用起来是可以说近于正确了,不过我们日常计算是用不到这样精密的。普通只用3.1416已足,再要细些用3.141593也尽够了。上记欣克氏的计算所得π之值,为参考故揭载于次……”(按:作者随后即在第141-142页详细列出七百○七位的π值。) 拿原文和金庸的随笔对读,我们会发现几个问题。第一、金庸说“有一个欧洲青年花了极长的时间”,这句话里的“一个欧洲青年”,应该就是章克标谈到的“英国的伦敦人欣克”。不过原文没提“花了极长的时间”,仅说欣克算出他的π值是在“1873年”。实际上,他一共是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欣克(WilliamShanks,1812-1882)是在1873年推算出他的精密π值的,当时他已经六十岁了,倒退十五年的话,我们可以算出他开始进行推算时的年龄是四十六岁。所以说呢,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欣克推算圆周率时绝不可能是“青年”,至少是“英俊中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恭维桃谷六仙的话)。第二、金庸说“(欣克)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六百多位”,可实际上原书说的是欣克“计算到七百○七位”,金庸原来少写了一百多位。1944年,欣克的推算被人发现只是在前面五百二十七位是正确的,但这丝毫无损于他在推算数学常量方面的贡献。第三、金庸说欣克计算出的圆周率值“当然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表述上稍显不够严谨。章克标原文只是说“我们日常计算是用不到这样精密的”,并没有简单地说七百○七位的π值“毫无实用价值”。精密到七百○七位的π值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全看您对“实用价值”一词的理解了。 章克标这本《算学的故事》,在民国书里不算很常见(孔夫子旧书网上仅见三家卖过),但还是很希望以后写金庸传记的作者们能够先看看它。只有读过传主所读之书,才能更好地了解传主,道理不是这样子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