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敢对语文老师指手划脚,知道自己的这点文字底子是他们给的。文字底子或许早有了,但这文字的血脉,我却在30岁以后才慢慢找到。让我的文字有了血脉的,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首先是一个快乐的语文老师。《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他的语文教学定下了快乐的基调。他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而是个深谙快乐精神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他不仅把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把它视作一种生活理想。 孔子是个强调人道主义的语文老师。他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而是完全的人道。他说的“仁”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爱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礼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所以他教语文,教的是如何修身、如何为人。他把语文分为四科,德行为首,主张的是“尽性成德”,尽性就是追求自由,成德就是发展自身的人格。从他开始,语文课堂便成了中国人心灵的教堂,他使语文教学拥有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在这座教堂里,信的不是上帝圣灵,而是人人皆可成尧舜。从此,语文不仅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更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 孔子是个懂得宽容哲学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课,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为后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规则。他说的“道”,就是个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他希望人们把求道、谋道、为道、行道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也梦想着他的语文教学,能给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一种大道,它包括了所有的德行、真诚、正义、慈爱和喜好。 孔子是个追求平等的语文老师。他来自平民,也把教育带给了平民。在他眼中,贫贱者与富贵者永远平等。他教学的方式不是强制,而是说服。他不在意对错误的惩罚,而强调对正确的奖励。他不尚空言,要求知行合一。他随时随地可以施教,没有后代老师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孔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弟子们成为“君子”。“君子”不仅指一个饱学之士,还肩负着一种使命:宁可牺牲自我,也要冲击强权,以民众的名义和利益掌管国家。 孔子还是个强调文化传承的语文老师。孔子的梦想,是复兴周公之道,所以他述而不作。他编撰《诗经》、《春秋》,因为他相信,任何民族都不能抛弃传统而重新开始。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弟子们拥有一份自己民族的记忆,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孔子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更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幸福、优雅的中国人。 正是这样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成为我们文字的血脉,也为我们每个人构筑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所以,我们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