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我们年轻,我们任重道远:写在图博会闭幕之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9-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坐在北京国际图书(图博会)论坛的讲台上,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潘仕勋很兴奋。“我第一次发表关于国际出版的讲话是在里约热内卢书展上,那时只有三个人来听我讲话。两个月前我在上海讨论数字出版时,听众人数达到了300多人。而今天我看到眼前有这么多听众,感觉真是棒极了!

     

    第四次参加图博会的荷兰

     

    文学基金会会长亨克·普罗佩尔先生感觉同样不错。“四年前初次来时,我们没有与中国出版界的联系,没有朋友。现在我们交了很多朋友,而且合作愉快。在这里,我们已卖出了80多种版权,20多种已经在中国出版。”

     

    光阴廿二载,花开十五度。第十五届图博会开幕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第十五届图博会名誉主席刘延东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图博会在22年发展中取得的成就,称它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置身第十五届图博会中,记者感触良多:图博会与中国出版业一同成长,共同见证了中国出版业实现国际化,走向成熟的历程。

     

    窗内窗外景色都精彩

     

    图博会作为中外交流的窗口,窗内窗外景色都精彩。

     

    中国与国际间的出版合作始于改革开放。在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出版业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出版业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在重大的国际图书交易盛会中扮演重要的或主要的角色。如今,我们的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种出版产品已经销售到了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中国的出版物市场已基本与国际同步,国际上的超级畅销书和畅销作者以及畅销杂志也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同时,中国的畅销书和品牌杂志也逐渐打入了发达国家市场。

     

    《哈利·波特》终结篇2007721全球同步发行,其原版图书在首发后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仅通过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一家销售量就达到6万多册;3个月后该书中文版发行,首发当天仅在北京、上海两市订货量就超过20万册。在“走出去”的图书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全球英文版权被英的克米伦公司以10万英镑买走。同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先后以合资、独资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为中国出版企业在转企改制之后的海外投资拉开了序幕。

     

    坛内坛外话题很丰富

     

    图博会作为中外出版人沟通思想的论坛,坛内坛外话题很丰富。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所说:“图博会是信息的集散地、业务研究的场所、直接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功能并没有减退。”在本届图博会论坛上主持了“儿童出版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分论坛的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同样表示,图博会上的深层学术交流,可以促进观念的转变和提升。版权交易实际上是人的交流,通过聊天加深理解,促进深层沟通,为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次博览会既有主论坛、又有分论坛,将交流引向深入,有助于中外双方了解当前出版新的流向和趋势。图博会上,除主论坛、分论坛之外,还有中英、中美两个“10+10”小论坛,微型论坛更是随处可见。中外同行们谈选题,谈合作,切磋办展经验。新书推介会,书展招商会,合作签约仪式,一个连一个。荷兰文学基金会的展台内,4天展期中每小时都有约会。展场上的图书推广区,日程表早已排满,推广会也是一场接着一场。

     

    向国际化迈进任重道远

     

    “美国书展108,法兰克福书展60,伦敦书展38,北京图博会风华正茂。”图博会承办方中图进出口总公司代总经理焦国瑛说。

     

    我们年轻,我们要善于学习。

     

    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图博会上仍能感受到它带给中国人的理念冲击。湖南出版传媒总经理张天明提出一个概念: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中,北京图博会是中国出版业的主场展会。别人大踏步走进来之日,恰是我们大步走出去之时。图博会为中国出版业提供了与国际同行零距离交流的空间。

     

    在北京图博会走过的二十二年中,世界出版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国际图书出版界都熟知这样一句话“因为人人去法兰克福,所以人人去法兰克福”,这道出了法兰克福书展的国际性。

     

    北京图博会的定位是什么?随着新技术发展,她的功能如何拓展?如何改进?形式又要做什么改变?一些出版人对国内图书展位过度装修提出批评。中国出版人注意到,与国外出版物相比,我们的出版物从选题到工艺仍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出版物存在不小差距,我们还缺少能得到国际广泛认同的出版物产品。中国出版人更意识到,国际化的办展理念要体现在接待、服务、布展等众多的细节中,更要体现在图博会的“主角”图书选题的策划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层交流上,而不是广告和宣传。

     

    我们年轻,我们任重道远。

     

    在张天明看来,中外出版国际合作经过三个阶段:先是热情高涨期,此时中国出版业充满渴望,急于走出去,国际出版商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抱有浓厚兴趣;然后是相互磨合期,这期间,引进国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存在盲目、重复的现象;目前则处于理性推进期,我们的优秀出版物积极谋求走出去,出版产业发展在寻找国际的空间,中国的出版人开始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

     

    潘仕勋先生对他的中国合作伙伴很满意,这些伙伴是北大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社、上外教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合作中的感觉常常是“英雄所见略同”。他称赞他们有合作优势,可以把引进的图书送到市场深处的读者手中;有专业素养,熟悉合作领域的学术前沿;与他一样,珍视自己品牌的声誉,把声誉看成最重要的资产。他建议中国出版界同仁:做生意从培养感情、培养信任开始。这位在中国香港生活了11年的“老外”语重心长:“一定要着眼于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花时间花精力培养更多的战略伙伴。那种今天认识,明天就想赚钱的想法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外”来中国做生意尚且如此,中国出版业要走出去,提高国际化水平,在理念的更新、人才的培养、出版物的生产上,仍任重道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