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齐光瑞:金牌大户不等于是体育强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8-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幕即将闭合,奖牌归属的情况也日见端倪,中国的金牌第一应该说已成定局,奖牌总数第一也指日可待。截止到本文起笔时为止,我国已获得金牌46块,再加上已到手的女乒单打,和极有可能的男单乒、男跳水十米台,陈中的跆拳道等,超过50枚是极有可能的。于是乎,举国上下,齐声欢呼,一致认为我们已是体育强国。

     

    且慢:倒一下大家的胃口,逆向思维一下,随着中国男女足,男女排,男女篮等大球项目一个个被逐出局,最见体育功力的田径奖牌也于中国无缘,这很尴尬的局面应该给我们热情的火苗泼一下冷水。要知道:我们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用的是举国扶持的机制,说白了,是国家在拿钱培养运动员。

     

    在中国超过40枚金牌时,举国欢腾之下,我在网上就看到了“金牌大户不等于是体育强国”这样异常冷静的声音。也有人说,金牌大户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称之为体育强国,倾全国之力培养出来的国家队不能代表中国社会普遍的体育精神与竞技水平。中国体育的行政主导色彩过于浓重,过分强调“为国争光”的比赛成绩,而光环之下,体育的本质精神与真正价值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这次,我们得了第一,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辉煌,我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更应冷静理智地看待,更需做深层开放的思考。对中国来说,金牌第一并不意味着是体育强国。再加上“东道主效应”的作用(根据奥运会历史以及奥运的“国际惯例”来分析,“东道主效应”、主场优势是可以提升主办国的参赛水平和夺冠实力的。比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就使日本的金牌数从4枚升至16枚;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使西班牙从1金上升到13金;韩国的汉城奥运会,也使其金牌数从7枚涨到了12枚;而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更使苏联和美国分别多收了三四十枚的金牌……)所以我们必须要头脑清醒地看金牌、看奖牌,真正做到不以我们的摘金夺银而狂喜,亦不以无缘决赛、失去奖牌而痛悲,以一份淡定与从容的心态,真正着力于善始善终办好“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并从中进一步获得我们今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经验与动力。

     

    与奥运金牌世界第一的身份极不相称的是:我们的民间体育条件极其简陋,多为自发组织,人均占有的体育设施、场地微不足道;群众体育的目的除了玩乐,就是为了健体强身,以致能够坚持体育煅练竟然多为中老年人;少数市场化运作的联赛项目鲜有成功之例,反倒是黑幕丑闻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我们的金牌数基本上和民众的身体素质没有关系。尽管我们的运动员不断地为祖国拼得一块块闪耀着美丽光芒的金牌,但金牌的背后,却依然是陈旧的体育管理体制、低效的体育产业模式,公共体育的设施、群众的参与热情以及社会公众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等都处于相当落后的窘境。

     

    不可否认,奥运金牌给我们带来了畅快的精神享受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需要这样的振奋与激励,奥运金牌,不可不夺,竞技比赛尤其需要志在必得的信心。但金牌却是极少数幸运儿的荣耀,更多的人注定只能得到“重在参与”的安慰。作为奥运会的远程观众,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失败者的痛苦,相比而言,胜利者的激情更具感染力。但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全民参与,从这个角度看,让人人参与,那才叫务实、也更有意义,从而真正走向体育强国之路。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事业的成功,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基础和人才选拔基础。体育的精神与价值,在于塑造强健的国民体格,积极向上的民族心态,尊重规则、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与公民素质。体育可以强国,体育强国非但拥有各个项目水平高超的国家竞技队,可以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综合或单项比赛中取得金牌;而且更应具备普遍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强国的公民热爱体育,乐于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并且拥有良好、方便的体育设施与场地;体育强国的社会尊重包括比赛规则在内的各种社会规范,习惯并且服从于通过公平的竞争决断出包括赛事在内的各项社会事务的最终结论。

     

      50多年前,毛主席用他的如椽巨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中国的“奥运战略”,接连在几届奥运会上,取得成功之时,可在众多比赛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人的体质,依旧比不上欧、非等国。在现实生活中,看看现在的下一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近视眼”,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崩溃”的案例。因而,我们说,金牌大户不等于是体育强国。很客观地说,我们中国,最多只能算是“竞技体育强国”。而不是“全民体育强国”。现在,体育已经越来越回归其本义,地球人都知道:一个身体不强健的民族,是难以称得上“精神强健”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