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图书馆规模在不断扩大,对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也能够提供比较便利的服务。但是,我们在满心欢喜的同时,还要看到这只是高端层面的繁荣与发展,而真正基层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建设辉煌壮观,而微观层面的图书馆设施极为薄弱,连最应该加强的高校图书馆都很贫弱可怜,我们的图书馆够大么?这还不包括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内。我们在欢庆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背后的隐忧! 先来看两条让文化人激动的消息: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把这两条消息放置在一起来看,可以发现我们的图书馆规模在不断扩大,对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也能够提供比较便利的服务。但是,我们在满心欢喜的同时,还要看到这只是高端层面的繁荣与发展,而真正基层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作为时刻关注基层文化建设的文化人,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较为细致详尽的调查,下面就把调查所得报告给大家: 一是从古旧图书市场上发现的新动向。大家一般认为,旧书市场上的卖品应该是从私人藏书家或私人爱好者的保存品中得来的,也有出版社的积压图书,以及少量的图书馆更换下来的图书。但我从旧书市场的搜寻结果显示,大量旧书来自于原先的图书馆库存,仅列举以下数例:《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北京市果品公司四道口批发部”印记;《郭沫若的少年时代》(北京出版社,1982),“民航北京维修基地”印记;《林家铺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印记;《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衡水地区工人俱乐部”印记;……回头看看现在的企业,有几家会购置与专业无关的书籍供员工阅读呢?星散于市场上的图书犹如孤魂野鬼,不能再显现出原有的集合优势! 二是高校图书馆的新书添置出现了不良的倾向。有鉴于图书价格的上涨和购书经费的相对萎缩,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添置新书倾向于选购套书。我在几家高校图书馆的文科开架借阅处看到了相当比重的文史类套书,这类书在批发市场上以2折甚至1折的价位向外发货,多为拼凑制作,没有多高的阅读价值,而且校对、印刷质量都很差,里面可能还有很多处错误。用这类图书充斥大学书架,耽误的恐怕不只是在校求学的一代人,贻害也许会很深远。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书籍却不在其中,因为拥有图书进货权的往往不是学科权威专家,而是那些工作人员或是有关领导。 三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图书存量接近于零。我在经济尚算发达的华北农村走访发现,基本上没有建有图书室的村子,许多乡镇的图书馆也是名存实亡。民政部推行的“农村书屋”工程,配发的图书数量不少,但是远远没能到达农民手里,更何况喜欢读书的农民少之又少呢?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以图书库存为代表的文化设施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综上所述,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建设辉煌壮观,而微观层面的图书馆设施极为薄弱,连最应该加强的高校图书馆都很贫弱可怜,我们的图书馆够大么?这还不包括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内。我们在欢庆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背后的隐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