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陈熙涵:警惕文学史写作“垃圾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9-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日前,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新书发布会上,爆出“现存于世的中国文学史多达6000多部,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达1000多部”的事,经本报报道后激起强烈反响。同济大学教授张闳提出的“文学史写作正在‘垃圾化’”的现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昨天,张闳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再次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已为利益染指

       

        张闳说,时下,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大量东拼西凑的现象。正如我国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写文学史,面前摊上6种文学史,自己则在写第7种。”朱先生一语道破现实,说的就是某些不具备研究能力的人,自己不看文学作品,写史只是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那凑出来的一本本“著作”,造成了很多“文学史”既没有文学也没有史,只是为了职称和课题而写,甚至成为学术权力的镜像投射。文学史的篇幅和字数安排,根据的是作家的地位而不是作品,比如研究鲁迅给多少字,研究茅盾又给多少字,给巴金多少字就要给冰心多少字,这些权衡都非常可笑。

       

        张闳说,多如牛毛的文学史写作,到了今时今日,已沦为被利益染指的学术领域之一。那么多人在写,却不是那么多人对文学史都有发自内在的冲动和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评职称等利益的驱使下的产物。在张闳看来,现有的1000本多部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其中比较好的,有对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完整的文学史观的表达。他说,“那些缺乏第一手材料、丧失文学史观的‘文学史’,只能是资料的拼凑和作家排座次而已,完全没有生命力,是不能立足存世的。”

       

    不能降格以求

     

        对此,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观点有着相同的立场。他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类似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那种没有过多纠缠于文学以外的社会、政治、文化,更加突出文学、文字和作家的文学史。当年,为了确立哪些作家是重要作家,夏志清下了大力气。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夏志清尽可能多地浏览了长短篇小说单行本,以及杂志上刊登的短篇小说和长篇连载,对那些重点作家,夏志清则尽可能审读其全部作品。自然,这种写法比写那种流水账式的文学史费力得多,可也正因为这种细读,让夏志清得以根据自己的眼光,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认识。正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了当时尚处于边缘地位的张爱玲和钱钟书以文学史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成为如今公认的现代小说大家。

       

        尽管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距今已有40多年,但人们阅读时,依然感受不到那种降格以求的感觉。陈思和说,“在我看来,文学史的功能不仅仅是陈述一个时期(文学发生时代)的文学事实,而且应该努力解释另一个时代(即当下的文学接受时代)对文学史的特殊认知。如果文学史不能与当下的感性形式相结合,一味地以抽象的历史和理性形式来压抑感性或扭曲感性,那只是一种教条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学史。”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