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西游记》的大概都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有点前后不一。在悟空闯东海、走阴间、大闹天宫时,本事何等了得,十万天兵天将加上天罗地网也拿他不住。后来保了唐僧西去,虽说一路降妖除魔,却总是缚手缚脚,施展不开。 别说什么天神天将,就算是他们的童子坐骑虫豕,也往往让孙悟空束手无策,只好到处搬取救兵,解决危难。 同一部书,为何前后矛盾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作者的疏漏、构思不密,细加推究,其实也可以有别样的理解。特别是当我们把注视的焦点对准孙悟空头上那个金箍时,便会有一种豁然贯通之感。 孙悟空受观音点拨,做了唐僧的大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只是猴性难改,不服管教。于是观音用计,在他头上加了一个金箍,以方便唐僧的管束。 那么这金箍有什么象征意义?要理解这一点,还得从孙悟空的出世说起。孙悟空本天生石猴,无父无母,当然也无其他亲人。后来历尽千辛万苦,拜得须菩提祖师为师,学成诸般本事。下山之前,祖师却明言,不再承认这个弟子。如此结果,于须菩提祖师而言,是他知道悟空将来必然闯祸,可能累及自己名声;于作者而言,则是给悟空保持了一个无牵无挂的干净之身。正因如此,才能有后来大闹天宫的酣畅淋漓。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随着人猿揖别,由自然之群而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社会的动作与发展,需要维系其正常秩序以及个体间的关系。赖以维系者,可分几个层面而言。最浅的层面是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中间层面是规范,一整套逐渐形成的社会规范;而最深的层面便是观念,是以高卑定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几个层面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制。 在礼制的作用下,整个社会便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恰如一张大网。网住了,便无从挣脱。只要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想不受其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影响力又极大,任你如何有才,多大本事,也抗衡不了。 孙悟空乃天生石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后来发现水帘洞府,做了猴王,也是“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身份,他才可以不受约束,毫无顾虑,放手去干,也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试想,假如孙悟空有生身父母,又或者须菩提祖师一直承认这个徒弟,悟空便要遵从他们的意愿,至少也要替他们的安全和名誉着想。有了这些牵连和顾虑,悟空还能跟天庭放手一搏吗? 还是太白金星老于世故,他瞅准了这一点,所以几次劝说玉帝,采取招降的策略,他深知只要让悟空变成“圈内人”,就便于管束了。从天庭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最佳策略,而且差点就成功了。只是因为玉帝对悟空的重视不够而并未真正当“自己人”看待,才逼得他两度反下天庭。 及至悟空为如来镇压,又经观音指点给唐僧做了徒弟,情况便与此前有所不同了。他已经做了唐僧的正式徒弟,而且是开门大弟子,也就通过唐僧而联入了社会之网,那一套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便对他有了约束力。唐僧既是人间君主李世民的臣民,又是如来佛祖的虔诚信徒,跟玉帝为代表的天庭关系也不错。有了这诸般社会关系,作为他的徒弟,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缚手缚脚也就事出有因了。 悟空所遭遇的各路妖怪,又可以分两种情况,有的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的则非要搬取救兵不可。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妖怪有什么不同呢?前一类妖怪的数量不大,如白骨精、蟒蛇精等。它们往往是一些山精野怪、孤魂野鬼,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对付起来也就不太困难。第二类妖怪的身份就大不一样了,它们或者是天神的童子,或者是菩萨的坐椅,又或者是精怪而在天上攀上了亲戚。反正它们在天庭或佛界有着很厉害的后台。这些妖怪,跟整个社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权力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有些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已经成了“圈内人”的悟空面对它们时,必然有诸多的牵制与顾虑,再加上金箍的潜在制约,悟空便十分被动了。 不妨再细想一下,悟空为什么对付不了这些妖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妖怪手中往往有着各种厉害的法宝,悟空十有八九便是败给了这些法宝。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法宝大都是妖怪从神、佛那儿偷来的,作为法宝的主人,这些神、佛们对其法宝的特点、神通自然十分清楚,使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些法宝由妖怪用来已是威力惊人,在其真正主人的手里应该更加厉害才是。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曾派出十万天兵天将以及哪吒父子、二郎神等干将,在不能奏效时甚至远请如来佛出山,可谓劳师动众,费尽心思。而拥有厉害法宝的天神很多也参加了与悟空的对抗,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手中握有厉害的法宝,怎会不加利用?然而却不见这些法宝发挥威力。举个例子,在取经路上出现的法宝中,有一件非常厉害的金刚琢,可以收取悟空的金箍棒而让他束手无策。此物本是太上老君所有,在悟空与二郎神苦战时,太上老君从高处丢下打了悟空的头一下,仅此而已。为什么金刚琢此时却不能收取悟空的金箍棒呢?为什么其他的法宝也没见发挥明显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此时的悟空还不是圈内人,还不受内部规范的约束,因此法宝在这时对他无效。 要对这些法宝的象征意义做出准确的表述并不容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秩序有重要的关联。从书中的说明来看,这些法宝往往孕育于天地化生之时,与世界的形成相伴而生。正因为这种出身的源头性,使它们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神通和力量。可以理解,这种与社会秩序相伴生的特殊力量,在面对还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悟空时,就失去了效力。 较之法宝具有更明显象征意义的是悟空头上所戴的金箍。肉眼凡胎但掌握了咒语的唐僧与金箍的结合,不仅多次对悟空的降妖行动进行直接牵制,更是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使得悟空在做事时多所顾虑。因此可以说,金箍对悟空的限制要较那些法宝更为致命。 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观音给悟空戴的金箍,是她在西天接受使命时如来佛所给。而在《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不仅具有最高的本领,更是处在整个宗教世界的金字塔之尖,他所代表的正是社会最高的权威与规范。那个金箍,不正可以看作那一套社会规范的一个象征吗? 还有一个情节不应忽视。师徒取得真经,回如来处听封。分封完毕,悟空便对唐僧说道,现在我也成佛了,跟你一样,应该不用再戴个金箍了吧?你就念个《松箍儿咒》,把那金箍去了吧。唐僧回答说,当初因你难管,才用这个办法制你,现在你已成佛,那箍自然没了,不信你摸摸看。悟空伸手去摸一摸,果然没了。 那悟空头上的金箍哪儿去了呢?是谁帮他摘了吗? 事实是,谁也没摘,而是化了,内化到他的身体、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去了。经过漫长取经路上的不断“修炼”,他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套社会规范。既然已经内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金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虽大旨谈魔谈幻,而不离现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 (摘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