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最近向我抱怨:现在的媒体很幼稚,很多问题没搞清就瞎起哄,比如学校聘请某个明星为客座教授,媒体口诛笔伐。其实客座教授就是一个“称呼”,给他的一个名号,每年像客人一样请他来做做报告搞搞讲座,这个“教授”其实不是教授。 “教授”不是教授,嘿嘿,不知道多少人能听明白。 到大学网站上去查,目前国内大学的教授大致有如下几种,正常教授(或曰一般教授)、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讲座教授(讲席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双栖教授。据询问多位大学人事干部,大学开发出如此之多的教授种类,盖有如下原因。 其一,学习国外,比如名誉教授、荣誉教授,用以表彰对社会有贡献之人。其二,共享资源,优秀人才为一个单位所有,但可为多个单位所用,聘请兼职教授、双栖教授,此人事制度创新,可壮大教师队伍,共同开展学术研究;设立讲座教授(讲席教授),则可吸引海外学者来做讲座。其三,发展人脉,授予企业老总、明星大腕“客座教授”,让老总、明星有教授感觉。 以上这些教授中,很多听上去是教授,可实质上并不执行学术标准,不要求对方达到教授水平,也不要求对方履行教授职责,有的每年来学校做客,给学生做一次报告、讲座就可以了。 难为大学的苦心,考虑周到,周到考虑。可如此多的教授品种,是否发挥了巨大效应呢? 有顾问教授告诉我,不能把这头衔当回事,当初他拿到顾问教授聘书后,很想顾问顾问,可学校从来不给机会顾问。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一些兼职教授身上,有兼职教授在受聘后,诚惶诚恐,担心时间不够无法兼职,可学校已充分考虑,根本不布置兼职任务。 教授们不要感到委屈,把受聘仪式搞得风风光光,双方已经各取所需,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在持续开发各品种教授的功能,把各个品种的优势用到刀刃上。比如,把各类教授列入教授名单,壮大教师队伍。操作者对以上不同教授品种的不同功能,也许不会混淆,可是,却难免会让别人混淆。 还比如,在各种申报、评审、评奖之中,评审者、评奖中有无学校的亲朋好友,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此时,各类教授便可大展身手,回报学校的知遇之恩。前些年,丘成桐先生曾“炮轰”某些学校的人才引进,是假引进,图的是以这种方式获取资源。可是,获得资源难道不正是这些学校希望这些人才所发挥的最大效用吗? 现在,你是否明白“教授不是教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