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本人又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4人得了诺贝尔奖,至今有16位日本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多数为日本国内科学家。曾经在日本学习和研究多年的经历,使我不自觉地回忆在日本的学习和生活,再参照自己近30年主要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似乎发现了一些道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1、通宵达旦地工作:你问日本科学家屡屡得诺贝尔奖问题,他们会微笑着说:不好回答,可能因为日本人比较内向,比较适合做研究,手比较巧等,不会说出豪言壮语。最近得物理诺贝尔奖的京都产业大学教授益川敏英·68岁)竟然说自己不喜欢英语,也没有护照,不想去领奖。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科学家长期默默做研究工作,不愿意张扬和宣传。在日本学习生活多年最值得记忆的就是长年如一日灯火通明的研究室的夜晚,快到年终和放假,日本教授、学者经常是通宵达旦地默默工作,而不是考核、总结与表彰大会。 2、研究工作扎实:正如日本人自己说的那样,日本人嘴笨拙,不愿意也不擅长表达和张扬,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日本大学和研究所那些平时最沉默、文静、内向,不善言辞的教授、学者在若干年后有惊人的研究业绩和发现。我多次问日本学者:他们共同的回答是:日本男人在别人面前随便说话,以后就很被动,言行不一致会成为一生耻辱,从此大家都不会再信任你。发现那些教学、科研单位的领导人并不是十分张扬和武断的人,都是比较沉稳、憨厚、谦让、理性、尊重大家意愿和赢得大家信任的人。 3、世代相承:外国学者与科学考察团惊奇地发现日本大学和研究所共同的特点是非常尊重科技教育界元老和专家,历代著名科学家、研究所长、研究室老专家的肖像挂在研究所(室)内或走廊,从明治维新(1867年)时代开始一代接一代世代相承。这样氛围中的科学研究非常扎实,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世代相承、非常扎实,可以说这是日本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始终如一不懈努力和实践的结果,他们如同农民一辈子承包同样土地,不见异思迁,不投机取巧,不会在研究领域不断跳板,或被迫改换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辈子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自己的研究领域与课题,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收获的时节。在邻国盛行聘任制的时候,作者恰好在日本问起此事,已经是校长、院长的指导教官回答说在新设单位和岗位中实行,说任何一项改革不能破坏科学家的情趣和环境。因当年的同学已经都走上各行各业领导岗位,在探讨“末尾淘汰制”是否属于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和产物时,没有想到他们还很不高兴地坚决否认,认为那是“胡来”,看来“以人为本”、“人性化”才是世界更发达的文明,也才能调动人(人不是动物)的积极性。 4、自由独立研究:这才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多次看到指导教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实际上是课题注册制,报文部省(教育部)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教学科研行政人员层层审批才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教师、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生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在1页或2页的申请书(最简化)上写入研究项目和内容,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1、2年的研究。一年如一日,一辈子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干扰的科研环境,这是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的制度性保障。另外,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自主招生和招聘教授、研究员,以及自主评聘职称的改革与制度创新,与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相比早已遥遥领先。 5、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日本教授轮流担任学校的各种职务,会议也不少,但属于教授治校,累也无怨言。相比之下,值得借鉴的是没有各种上级部门和本单位行政部门组织的总结、表彰、考核、考试、评比、评聘、学习、会议等干扰和折腾科学家的活动。科学家出成果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尊重科学家的情感,保障研究经费、时间和空间。科学家经常处在不愉快甚至恶劣的研究环境中,是不会有什么研究业绩和发明创造。基本能自己计划和支配自己的工作,研究时间和空间、经费基本得以保障,长此以往,不出成绩才奇怪。 6、诚信氛围:科学家不仅不受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还要有科研环境中的诚信保障。树立良好的学风,勤奋研究,有成就的科学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而不是受到猜忌和指责,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每个教授、学者一生就有可能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30到50篇的研究论文或报告,在这些科研成果当中出现诺贝尔奖的概率已经提高几十、上百倍。德高望重、确有成就的科学家走上领导岗位,得到社会尊重,能带动和领军科研教学,而不是其他因素,这是取得研究成果的最好保障,世界上最优质的“富士”苹果、“越光”水稻品种,就是这些世代相承的科学家培育出来的,诺贝尔奖是这样获得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地做一辈子研究工作、甘于辛勤奉献的寂寞人获得的。 让科学家安心培育新苹果,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200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