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随感:杜甫之谜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素喜杜甫诗作。因为那雄浑奔放抑或沉郁悲怆,因为那华美富丽抑或平易质朴,无不动情醉人而触人魂魄。尤其是他的五言七言,善于将重大政治事件和抒怀之情相交融的诗风,不仅影响着新乐府运动的走向,甚至也影响着今日的诗坛。杜甫的创作,可谓是手握龙舌之珠,气吞日月之辉,让人诵而叹之,也叹而思之。

     

    素喜杜甫诗作。还因为他的真诚。杜甫一生写有许多赞美他人的诗作。赞李白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王维是“最付秀句寰巨荡”,及高适则是“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即使对后起之辈,也同样给以鼓励和赞美。称郑虔是“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评薛握是“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叹杜勒是“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又是何等高尚的人品?

     

    杜甫一生与许多诗人有过交往,甚密的当是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元结这些大家吧。但在他们的诗作里,却见不到对杜甫的赞美。反而像李白之“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之调侃却是有的。因此,我曾黯然神伤,也百思不得其解。只是心里有种感觉,要么是他们并不欣赏杜甫的诗风,要么是他们未能心灵相融,要么是杜甫不曾进入主流社会的缘故吧……

     

    其实,唐代著名的诗人,大抵都是身居要职的。这使他们诗作的流传极为便利。我相信在全唐诗之外,唐代定然有着更多的诗人和佳作,只是限于他们身份的卑微而未能流传罢了,就像我绝不相信那一介平民张若虚只一首《春江花月夜》一样。尊崇显贵是中国代代繁衍的习性,唐代也绝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能存诗1400多首,且有《杜少陵集》传世,已属不易和万幸,也当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样想来,在某些诗人眼里。杜甫是不是矮了许多,也卑微了许多?我有过许多假设,但得不到答案,我只能肯定的是同时代的诗人大抵是不喜欢杜甫诗作的。杜甫生前,在殷瑶编辑的《河岳英灵集》和元结编辑的《箧中集》中,不乏三流四流的诗人位居其中,不就没有杜甫吗?杜甫死后,高仲武在编辑《中兴间气集》时,选录了至德到大历年265位诗人的作品,不是仍无杜甫踪影吗?杜甫不也曾叹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吗?

     

    世间总有金子被埋于沙土,总有良骥被困于一隅,却又有多少庸碌者,竟平步青云呼风唤雨?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同情杜甫怀才不遇的一生,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歌颂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更不知道怎样去赞美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追求。我只知道,在杜甫逝世前夕曾得到衡阳判官郭受和韶州刺史韦超的高度赞誉。郭受赞杜甫的诗云:“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而韦超则赞他是“大名诗独步”。我想,在杜甫临终那凄怆的岁月里,这或许是他一丝难得的慰藉吧。

     

    写这篇小文不是要探讨什么评价什么,只是缘于心中的一丝伤感,和许多的不解与疑惑。但我想,杜甫的诗作虽未得到同辈人的赞赏,却能留下泱泱巨著,这又说明了什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