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997年起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规矩”时,杨叔子说:“那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 作为儒道两家经典,《论语》和《老子》,特别是《论语》,对人性、理想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我们阅读这两本书,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也不是因为别的国家的国民阅读了其他什么书。相反,我们应该阅读所有有价值的经典,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不是别的国家重视了什么,我们也跟着重视什么。 但近代以来,我们往往是因为西方人做了什么事情,我们也去做什么事情。比如,当年康有为提出把儒家确定为儒教,并以此为国教,就是因为看到西方有基督教信仰。现在,杨叔子提出博士生要背诵《论语》、《老子》,也是拿出基督教世界的人都阅读《圣经》,伊斯兰教世界的人都阅读《古兰经》作为理由。我们做什么事情,似乎只有从西方世界里找到理由,才显出其必要性。 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习惯于两种选择:一,认为西方文化好,传统文化不好,把中国落后归罪于传统文化归,于是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把传统文化打倒在地,这在“五四”时期特别明显;二,在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后,发现其中也有糟粕,在看到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保留着儒家文化,结果现代化搞得也不错,进而又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因子,这在近年来兴起的儒学研究热中非常普遍。 无论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在地,甚至弃之如敝履,还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夸成一朵花、当成现代化的宝藏,我们都是依据外国的经验,似乎只有外国的态度,才决定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无论是褒还是贬,都是不够自信的表现。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客观视之。现在传统文化热说明,人们对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偏差已经改变;但也要看到,传统文化里究竟有多少现代化因子,也不可盲目乐观。东亚国家和地区,与其说是儒家文化推进了现代化,不如说仍是西方文化作用的结果。以日本为例,日本也是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些就是从日本而来,像哲学一词,在希腊语里意即“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西方哲学传播者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 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应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文化,有待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日、韩、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时,并没有把儒家文化打倒在地,这跟我们在学习西方之初,截然相反。其实,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有其价值。我们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而不是因为别的国家怎么做了,我们也应该跟着怎么做,这是缺乏自信、不够从容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