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渴望娱乐,也更有娱乐的心情和资本。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电视娱乐释放压力、愉悦心情。网络的兴起,更使人们快捷便利地享受着“及时知晓”的实用功利的解读,刺激感官、斑斓多彩的视频和铺天盖地、浅显直白的图画。 追求娱乐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民族如果让纵情大笑成为生活常态,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势,直白易懂成为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势必就会在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文化景象中,渐渐消解了本应具有的理性、深刻、执著、厚重、从容和创造力。一个在经济轨道上快跑的社会,如果没有先进和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和导航,是走不远、撑不住的。我们该到哪里去汲取前进的力量,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栖息依偎”的家园?是民族的文化,是让文化血脉得以传承的本民族的优秀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从更深的角度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标识,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每一种语言和这种语言样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语言样态的更替往往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兴衰:刚健质朴、自由洒脱的秦汉古文与注重形式、华而不实的骈体文在唐宋及南北朝时期的不同待遇,就清晰地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观念。而语言的退化及消失更是代表着某种文化的衰落甚至是消亡。 汉语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物质文化的诱惑加之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文化的侵蚀,使泛娱乐化的语言营造出嘲笑庄严的语境,使消费逻辑与文化逻辑、当下与长远、雅文化与俗文化、日常化与审美化、琐碎庸俗与艺术内省、规范与反规范偏激的冲突日益激烈。视听语言充斥着信口开河、滑稽无聊的表现,网络词汇常让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往往让人钦羡不已,汉语蹩脚一点倒显得无足轻重。南腔北调、阴阳怪气的语音面貌,不知所云、不伦不类的语言表达,任意篡改的词汇,形同虚设的语法将汉语这原本值得我们炫耀的瑰宝有可能沦为文化崩溃的软肋。有识之士担忧,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能否再葆有汉民族的精神和魅力,中华文化生命之花果是否终会飘零,遭受无家可归的命运? 我们决不能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断送了文化的根脉。因为语言同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样,是需要精心保护、悉心培育的文化资源。只有建立起健康、良性的语言生态环境,才有可能营造出良性、健康的文化生态,才能使语言与文化达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经典文学语言是一座丰厚的宝库,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和民族的兴衰,见证着漫长岁月里本民族坚忍、执着、美好、崇高的心灵历程,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彰显了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正宗文脉,孕育出黄钟大吕的华夏正声。我们倡导朗读经典,就是向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文化回归,就是向汉语言庄重、含蓄、融通、质朴、规范、严整和充满美感的回归。 当下,朗读的意义被普遍忽略。所以,我们倡导“朗读”,不只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而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在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清晰准确、情动其中的有声语言。朗读的过程,是向作品的思想深处层层开掘、不断追问、积极思考、理性之光升华的过程;朗读的过程,是与另一颗心灵对话,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感情之火燃烧的过程。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达,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味文字背后的丰富精妙,获得思辨的力量、审美的愉悦。通过对书面语体的研究,为口语注入规范、高雅的文学元素,提升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品质。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现代汉语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大量的元音,让汉语铿锵响亮;抑扬的声调,让汉语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词汇和严谨灵动的语法,让汉语能够表现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和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当我们手捧书卷,面对优美的文字,用汉语倾情朗读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油然萌生对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喜爱和眷恋,在声音的流转中,体会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气韵。 朗读经典,让你从历代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让你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让你于大气、高昂、雍容、华彩的乐章中感受美好的人生。 守护语言家园,高唱盛世声音,用语言传播民族文化,用语言塑造民族精神。当后人回首倾听今天这个时代,也会为我们感到骄傲,也会和着我们的足音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