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陈平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调侃说,70年代人们打招呼“吃了没有”;80年代“托福了没有”;90年代“下海了没有”;21世纪呢?陈先生说,是“关键词了没有?”他这一说,我这一想,还真是的,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也颇受“幽灵般的关键词”诱惑。接着就想,最近我在关键哪个词呢?赶紧在脑海中百度一下,跳出来的竟然是“心灵问题”。 在今天经济大热的情形下,讲心灵问题,好像有些不合时宜。我国的出版业正处在一个历史巨变时期,眼下的主题词是:自负盈亏、企业化、股份制、商业化、上市等等,这些事情,似乎都与心灵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我心中的热情逐渐地冷却了。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又使我的思想进一步地陷入矛盾中。 去年以来,我在工作之余,一直为一家报社写一些关于读书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落笔之前,我总会与几位文化界的同仁坐在一起,讨论一些与出版相关的文化问题。那天,我们讨论的热点是文化普及问题,议论的矛头直接指向央视“百家讲坛”那一干人马。我们感叹专业批评环境的缺失,我们对一个个演讲者加以闲适的文化判断。 说着说着,就到了于丹。大家谈论的焦点是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会如此畅销?当在座的丁宗皓先生给出他的答案时,我一下子跳了起来。他说:“就内容而言,因为于丹谈的是心灵问题,很像西方流行的心灵鸡汤。” 心灵问题,我的关键词!说实话,由于工作需要,我有一个收藏畅销书样本的习惯。所以我也收有一本《于丹〈论语〉心得》,却真的没读过。听到宗皓兄的话,我赶紧寻来翻看,阅后不禁暗骂自己有眼无珠。你看,此书的封面上、腰封上和书签上,都写着这样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且不说于丹对《论语》的这段评价是否准确,她的这本书,确实是在拿《论语》做引子,大谈心灵问题。她从“道不远人”起步,接着就讲了7个俗而又俗的所谓人生之道;更加明确的是,其中的第二个道,正是“心灵之道”。此书竟然印了400多万册!试问,谁说心灵不能赚钱?谁说心灵不能当饭吃?有些时候,心灵真是很值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