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语文?怎样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不仅是许多学生关心的事情,也是不少家长经常询问的问题。我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解决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语文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学生除了有限的生活“源头”之外,阅读是一个丰富的宝藏。 丰富的阅读积累,敏锐良好的语感,是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基础。不少学生语文练习做不出,成绩上不去,明显是阅读后劲不足,主要呈现两种不良症状:一种是“饥饿”,另一种是“偏食”。 “饥饿”就是没吃饱。一些学生中学毕业,名著没看几本,肚子空空然,呈典型的“饥饿”状。具体表现是:说话没有新意,总是人云亦云;写作搜肠刮肚,常常无话可说。新课改对中学生的阅读总量有明确要求,课内主要学名篇,课外主要看名著。语文能力的形成,没有“量”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质”的飞跃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方可培养起阅读能力。现在又有多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 “偏食”就是拣自己喜爱的东西吃,不管是否有营养。现在中学生热衷的书籍有两种,一是实用的教辅书,二是休闲消遣书,而那些经典著作却少人问津。这种抛却经典的“浅阅读”,会使人变得浅薄和浮躁。所谓的“悦读”,很难触动人的灵魂,很少给人震撼,这种阅读结构的不完整,直接导致学生缺“钙”或缺“锌”。阅读“偏食”,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窄,看问题流于表面。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更多的时候是沉溺于题海之中。他们认为练习做完了,学习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有些学生虽然也爱看课外书,但多是偏爱怪诞离奇或言情之类,对那些颇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书籍却不闻不问。还有些学生总埋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所有的时间被做不完试卷所占有。这些学生的症结主要是认识问题,我想送给他们一句话:“只要想读就有时间”。 对于上述“病症”,建议用如下处方:一是尽量挤时间读点书,尤其是名著;不管有多忙,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二是读点有分量的报纸,如《南方周末》中的深度报道的文章,《文汇报》中“文汇时评”的思辩性文章,《新民晚报》的“新民随笔”、“夜光杯”等专栏文章;三是读一些文史哲结合的杂志,如《随笔》、《书屋》、《读者》、《散文》、《青年文摘》等;四是有选择地看一些电视专题或专栏节目。 (作者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