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先生何曾趋避过 金石早为精诚开——追忆金开诚先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0081214650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教授病逝于北京。

     

    2005年底采访金老时,他正准备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上退下来。那时的他,身体尚可,退下来只为“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短短三年,金先生就这样突然辞世,记者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他接受采访时的音容笑貌:斑白的头发,圆框的眼镜,和蔼的笑容,温文尔雅的谈吐……

     

    今天,本报同仁怀着悲痛和崇敬的心情,走访了金老的亲友、学生和同事,追忆这位当代中国学者人生的点点滴滴,缅怀这位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肝胆相照参政议政的著名学者和民主党派人士不平凡的一生。

     

    永不知倦的读书人——亲友眼中的金开诚

     

    金开诚与老伴赵婉琴在上小学时就认识。在赵阿姨眼里,这个相识相知了近70年的老同学和老伴,永远是那么勤奋、好学。

     

    “他是个特别用功的人,从小就非常优异,并且多才多艺。从无锡的高考状元到北大教授,他从未懈怠过学习和思考。教书之后,经常半夜因为想到好句子怕第二天忘记而爬起来,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后才再次就寝。”

     

    “他把名利看得很淡,出差从不收礼,又特别节俭,一件衣服穿出洞依然不弃。”

     

    “他把教学看得很重。尤其是老了以后,有时讲完一堂课回到家累得再也站不起来了,我们劝他放弃,他却执著往之,乐在其中。他常常说,如果我讲的一两句话能让学生们受用一生,我也就无憾了。”

     

    “他老了以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上。”赵婉琴老师含着眼泪,娓娓告诉记者,霍英东的孙子霍启刚专门写信给金先生,表示听了他的讲座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这让金先生备感欣慰。

     

    金开诚教授去世时,他的独生女儿、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金舒年一直守护在身边。

     

    “父亲非常刻苦,完全是发自内心地做学问。”在金舒年的记忆里,父亲刚留校工作那几年,家里条件很不好,只有一张桌子。“每天晚上父亲就把桌子让给我写作业,他自己把床单、被褥扒开,伏在床上写文章。”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沈玉成和金开诚是大学同学,也是一生的挚友。沈玉成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宁回忆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金先生家里玩。每次去,刘宁都特别喜欢听金先生聊天,听得“目不转睛”。

     

    在刘宁的印象中,金先生非常重情义。早年,沈玉成曾在中华书局做编辑,有一次,中华书局更换办公家具,沈玉成就把一张书桌送给了金开诚。这张书桌在金家一直摆到现在。“金先生总是说,‘这张桌子是你父亲送给我的,它跟了我一辈子。’”刘宁回忆说,正是在这张书桌上,金老阅读了像《楚辞》这样承载着华夏文明精华的一本又一本巨著,创作了《文艺心理学概论》、《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等一本本佳作,撰写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谈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一篇篇广为传诵的美文。

     

    谨严治学的良师益友——学生眼中的金老师

     

    无论学问做得多大,事情多杂,金开诚都长期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十分注重授课效果。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顾歆艺含泪回忆起追随金先生求学时的情景:“上大学的第一堂课,金老师让每位同学现场给家里写一封信,包括信封。大家写好后,金老师逐个点评,说几乎没有一个人写得全对。信封上的‘寄’字是多余的,收件人也不应该写‘某某大人’……他就是这样从细微之处给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一点都不死板,让人印象深刻。”

     

    金开诚把上课看成是严肃、神圣的事情,上讲台一定穿着干净整洁的中山装等中式服装,为了上好课他甚至专门研究过相声、评书语言和表现手法。一手漂亮的板书,让学生们对他崇敬有加。“由于坐得太远,有一次最后排的学生反映没看清板书,成就那么高的金老师,当时就表现得很内疚,像做错了事一样。”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高路明说。

     

    1987年,刘宁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中文系,她对初到北大时金先生给大家上的一堂课至今不能忘怀:“这堂课的地点不在教室,在一个男生宿舍,全班同学挤坐一起,听金先生给我们讲学习方法。‘知识有用才是力量’,‘看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在写’,都让我受益终生。”

     

    同是87级学生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刘玉才回忆说:“我大三时,写过一篇很浅显的文章拿给金老师看。时任《文史知识》编委的他认为有一点可取之处,提了意见,让另一位老师帮我修改并向刊物推荐。我非常感动,这对鼓励一个青年学子走上学术道路,意义实在太重大了。”

     

    “先生总说,自己的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因为研究生的水平就代表导师的水平,如果送出去对不起社会,也是对不起自己。我也遵照他所教导的,一直心怀敬畏做学问。”金开诚的关门弟子、《文献》杂志编辑张燕婴对本报记者说,“我上一次拜访先生是在1130日,已经定好了1228日把自己今年的文章和成果带给他看,没想到……”说到动情处,她的眼眶已是满含热泪。

     

    卓越的民主人士——同事眼中的金主席

     

    “他的去世是九三学社的重大损失。”谈及金开诚老先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绍鸿唏嘘不已。

     

    九三学社的同事们不能忘记:曾任过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金开诚教授,以自己的深厚学养和爱国热情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在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履行民主党派职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绍鸿副主席介绍说,金老多年来不辞辛劳,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笔耕不辍,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所作的有关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等重点发言,多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他的离开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很大的遗憾,”绍鸿副主席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敲开金老房间门向他请教时的场景。“他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平易近人。”

     

    金主席没有官架子。记者在九三学社研究室副主任岳庆平那里再次得到了印证。“在金老的心中根本没有官本位思想。”作为金开诚的老下属,岳庆平印象最深的是,金老待人甚为谦和,甚至在旁人看来有些过于宽厚。“这正是他极富中华文化涵养的体现。”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金老做事最大的特点。”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处长戴红说,听过金老讲课或发言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他从不讲套话,每次都会将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包括他举的例子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岳庆平回忆起一个细节:一次论坛邀请金老致词,只有五分钟时间,他依然讲得很精彩。“会下金老告诉我,为了这五分钟,他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了几十遍。金老的博闻强识是出了名的,他还能如此孜孜以求,令人钦佩!

     

    “金老传承了我们学术界前辈的光荣传统与民主科学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高尚品德和学识风范,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九三学社成员报效祖国。”绍鸿由衷地表示。

     

     

    金开诚教授生前在工作中。

     

    金开诚教授简介:1932年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55年至1994年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九三学社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金开诚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书法艺术及文艺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成果,对于文献、文学、书法、绘画、京剧、评弹、相声等各种传统学问、才艺都有精深研究,并且融会贯通。

     

    金开诚先生更多信息请点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