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京城多年,最大的乐趣是淘书。买书谓之“淘”,是因买书不像去商场购物,目标明确,认准货架,需购之物,伸手可得,而逛书店、书市,有时并不确定欲买何书,或能买到何书,只是于书海中搜之寻之,偶有发现,不禁心中一喜,而淘书的乐趣,也正在这意外的发现之中。特别于那降价甩卖的书中发现好书或有用之书,如在乱石丛中发现稀有矿石,更可乐也。 北京的书市,已开办多年,始在春秋两季办之,后又于冬季增办一次,地点先在民族文化宫,大概因场地不阔,后又迁至地坛。书市是淘降价书的好去处,无论中外名著,还是历史典籍,均大打折扣。刚出版的新书,通常打七八折,出版时间较早的书,则为五六折,更有十元一本,乃至十元三五本者,至于晋贴唐碑,名家法书,有时一两元钱便可买到。故去书市淘书,只要带上两三百元,便可大买特买,满载而归。所谓“满载”,当然不是用车装,而是让两手充分发挥负重的能力。我初来北京时,因时常搬家,怕添负担,不敢敞开买书,后来心想,书无论多少,反正搬家时一车拉。想法一变,便大胆买之。于是每届书市,都要去逛上一两天,买回一堆书来。 书市并非天天开办,故有时买当用之书,还需去书店。我初来北京时,王府井书店在全市称王,因此每去书店,必先去此处。后来西单图书大厦开张,规模又大过王府井书店,于是此处又成了我的首选。需要的书在西单、王府井买不到,我便逐步扩大范围,从我居住的最东部,远征最西部的海淀区。那里有风入松、国林风等书店,海淀区是学人汇集之地,因此这两家书店的图书品位很高,号称基本囊括全国最新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在西单、王府井买不到的书,这里有时可以买到。前几年,这里又建起海淀图书城,规模不次于王府井书店,也是淘书的好去处。只是海淀毕竟离我居住地太远,并不常去。潘家园与琉璃厂,也是淘书的去处。潘家园古玩市的后面,有一条小路,两边排满书摊,所卖皆回收的旧书,价格很低,但经人反复淘选,有价值的书,现在已难得一见。琉璃厂的中国书店,规模虽然不大,但所售多为旧版图书、冷僻古籍,以及回收旧书,大书店买不到的书,这里或许可以买到,若为写大部头搜集参考书时,那里很值得一去。 去年开张的国际图书城,位于通州南面的台湖镇,距我住地很近。该书城号称全国第一,展销区达三万多平方米,汇集全国500多出版社和海外300多家出版社的展位,常年展销图书30余万种,凭这些数字,我相信它的确是中国最大的书城。而对我最具吸引力的,则是特价书展销厅,这里有数百排书架,陈列着全国各地出版社几年、十年前出版的图书,以3至6折销售,因出版时间较早,原价很低,再加打折,更加便宜。其装帧印刷虽不及新版图书,但并不影响阅读。书城开张不到一年,我已去了七八趟,购书百余本。有此宝地,我几乎不必再去各大书店。 淘书可供平时阅读之用,若是为写专著,所需书籍,遍淘不得,则需去国家图书馆。在那里,基藏库的图书,要在电脑上搜索查寻,借阅室的图书,需在一排排书架的间隙,缓步慢移,将架上书的书脊挨排扫描,因此借书仍可称之为“淘”。在图书馆淘书,其乐远逊于购书,因为那只是借,而不是占有。那里距家太远,且借阅不便,借书需定期归还,基藏库的书只能复印,故去图书馆只是最后的选择。 淘书的过程,是一种乐趣,若所获颇丰,归来后则是一种享受。书无论新旧,皆于扉页写上名字,注明购书日期、地点,以证此书为我所有,且使我能忆起淘书的过程,并标明几折买得,以低价购得好书而沾沾自喜。若是书有污染,还要用抹布或橡皮把封面上的尘垢认真擦去,那心情,仿佛给自家的孩子洗脸。当此之时,一日的奔走劳累,全然消除,只为书房又添新友而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