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秦德君:“大师”已成沽名钓誉桂冠目标?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前几日,同学相聚喝茶聊天,说起现在社会日益发烧的“大师病”。一些人喜欢让人称自己为“大师”。对于社会上的滥词褒词劲风,急于当大师的人们非常同意,不仅欣然接纳,还时常主动向公众和媒体提词。时间一长,“大师”作派上来了,口气大,浪头大,脾气更大。凡此种种,大家说来不仅相视而笑。

     

    最近,有了这样一种关于“大师”的解释:“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这种解释很经典,很让人长见识。以此来看,大象是老象的“后退一步”,大半辈子的“老鼠”,退一步可叫“大鼠”(《诗经》谓之“硕鼠”)。原来,所谓大师也者,是可以如此产生的!

     

    所以,今天也许可以说:这是大师难觅的时代,这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因为,我们正处在这样十分有趣的矛盾当中:一方面,这是一个千呼万唤却出不了真正大师的时代,另一方面,人们的身边,又充斥着无数“大师”和有着“大师”风采的名人。

     

    于是,当教授、博导、专家之类等已泛滥成泥时,“大师”就成了时下新一轮沽名钓誉的桂冠目标了。可真正的大师,它不是名号,不是职称,也不是什么“工作室”。大师是人们的一种估量,一种内心的认同。大师的地位,不是靠命名的,不是靠授予的。是不是大师,要靠社会和时间来说话。如果通过什么挂牌子的方式,让学生追捧的方式,媒体吹棒的方式或自我鼓吹的方式,来泡制什么“大师”,那一定是伪大师。当一个社会伪大师盛行时,当一个社会大师如草时,那是一个社会的沦丧和悲哀。

     

    也许,这是一个必须由三流人员、四流人员充任一流人员的时代。一方面是大师的真正短缺,另一方面则是“大师”和“大师式人物”的泛滥成灾。树上飘落一枚树叶,有可能落在“大师”和名人们修整得十分考究的发型上。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王国维、钱穆、牟宗三、陈寅恪今日在世,也得领教时下“大师”们的精彩泡沫。

     

    我们知道,大师不仅是学术的标杆,更是社会的良心,是思想的灯塔。大师的心境,是光明磊落的,不能是龌龊的、小人品性的。这是大师的起码的道德品性。

     

    “后退一步”,且不说大师的道德文章、学术建树和大师对社会的贡献,就我们所知道的大师来说,他们包容性强,泱泱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高人几筹。大师之“大”,首先是心胸大、学问大,而不是脾气大、口气大、浪头大。反对自己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误解的,也听得进去,这叫虚怀若谷。

     

    所以,凡为大师,他们是平心静气的,是潜心学问的。大师虽不能完全无关乎名利,但决不至于汲汲于名利场而难以自拔。还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真正的大师,是从来不至于会自诩什么“大师”的。

     

    今天,见到大师们穿梭于社会的忙碌身影,不由得想起《韩非子·五蠹》中“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人们“悦其辩而不求其当”那段话。大师是一个社会的稀缺资源,但是,在任何时候,江湖大师纵恣多了,绝非是好事。

     

    总之,大师如虹,不是如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