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桑永海:青少年最宜精读鲁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提倡青少年读鲁迅,是年龄心理特征和阅读规律决定的。

     

        ●在对鲁迅的接受上,阅历固然重要;是否有颗童真之心和一点悟性,也同样重要。所以青少年读鲁迅也自有其接受的长处。

     

        ●鲁迅的经典文本,是青少年学习语文的灵丹妙药。语文教师自应学习鲁迅、走近鲁迅。

     

        百年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曲折历史过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集思想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鲁迅,确是独特的“这一个”,是一个伟大的存在。鲁迅的深刻性、复杂性和开创性,决定了他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独立、批判和前瞻的质素,蕴涵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未来因子,致使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社会急剧转型复杂现实的当下,总是感到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还活跃着,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而这一点,是其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任何文学家也不可替代的。在要求青少年阅读中外经典著作,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当代语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提出一个期望:青少年最宜精读鲁迅。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里,“青少年”,主要是指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和高中的少年学子们;“精读”,是说不在数量的多少,也不是泛泛地浏览,关键在“精”字,反复细读、咀嚼、涵咏。

     

        然而,有一种“少不读鲁迅”的说教已经流行几年了。并且作为书名印在封面上刊布于世。并且该书作者去一些大学演讲还都要推行这一套说教。再加上文化现象纷纭复杂和人云亦云,这种说教已然造成一些认识上的混乱和误区。所以,谈青少年与鲁迅的关系,必然要剖析“少不读鲁迅”的歪论。

     

        首先,为什么要特殊强调青少年阅读鲁迅?奥妙何在?其实,这是由人们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的,也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教育心理学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十五六岁之前,是阅读的黄金期,也是阅读习惯的形成期,还是阅读倾向(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的培养期。小时吃进去的东西,是会影响一辈子的!法国有句绕口令似的流行语:“你告诉我你从小读的都是什么书,我就告诉你你是怎样一个人。”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开明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引导青少年早些接受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鲁迅著作是极具现实生命力的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当然属于青少年应该早些接受的瑰宝。可是那个作者不但打出“少不读鲁迅”的旗号,他还更上一层楼,说“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这是什么意思?少不读,老年他会心血来潮去读鲁迅吗?谁都明白,那就一辈子和鲁迅擦肩而过了。我呢?当然要与那个作者唱反调:青少年心灵最纯真,身心最健旺,最宜精读鲁迅。

     

        提倡青少年精读鲁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们童心未泯,多有一种天真的悟性。就笔者多年追踪调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对鲁迅的接受上,受众的阅历固然重要;另外,是否有一点悟性,有颗童真之心,也同样重要;并且二者是可以互补的。鲁迅著作中一些浅易篇章,青少年那样的赤子之心、好奇之心,和许多成年人的阅历相比,是另一种优势,犹如一个直通车,比较容易进入鲁迅心灵世界中去。尤其是《朝花夕拾》中的精美散文和《呐喊》中一些篇章,中学生是很欢迎的。李长之不就是13岁的初中生读了《阿Q正传》,25岁就写出名作《鲁迅批判》吗?那时节,李长之何曾“老”过,又有多少“阅历”?反之,一些学者文人,再练达,再渊博,或心灵生出老茧,童心泯然,或养就了某种心理定势,或别有自以为得计的偏见,也是很难理解和走近鲁迅的。所以我们自应发挥青少年特有的优势,引导他们精读鲁迅才是正理。可惜,上述两端之关系,为许多论者所不察,一味迷信“阅历”。尤以那个“少不读”的鼓吹者为甚,他不顾时代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摘录鲁迅当时关于阅读的言论,加以片面的引申,把年龄与阅历推向鲁迅接受的极端,却置文学接受中童心与悟性的作用于不顾,对鲁迅之作大加贬斥。

     

        “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这是一位当过中学语文教师的北大学者说的话,我深信这是他的切身体悟。调查几代中学生,问他们学过的白话课文印象最深的作家是谁,绝大多数回答是鲁迅。他们的体会也惊人的一致:鲁迅作品乍读比较难,有些生涩;但很快读懂了,就喜欢了;到读熟了,可以琅琅成诵了,心里就产生一种喜悦和永难忘却的美感。事实说明,鲁迅作品是青少年学习白话文、文言文的最经典的现代文,是他们阅读写作的最好范文,这就是我们提倡青少年精读鲁迅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那个“少不读”的作者,一口气歪评了十多篇鲁迅作品。就连先生推陈出新的“魏晋笔法”和熔铸古今中西于一炉的“文白夹杂”的语言特点,也成了他攻击的对象。难道语文课只准学白开水似的“下里巴人”,非把典雅高贵的“阳春白雪”扫地出门不可?如果学生天天快乐地读一看就懂的武侠、韩寒、郭敬明,还用得着去开语文课吗?

     

        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经历近百年时光淘洗的鲁迅经典文本,按不同程度,选一些给中小学生精读吧!那是利于青少年利于现在也利于未来的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件大事,决非一句“少不读鲁迅”就能轻忽了去的。当然,对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有一个学养上的要求——学习鲁迅,走近鲁迅。英国文学史上不是出现了普及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家兰姆姐弟吗?今日之中国,也在呼唤着普及曹雪芹、鲁迅等伟大作家的我们的“兰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