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挺长一段时间,我不怎么逛书店。 不是没空,是不敢。 说起来不怕人笑话,在书店里呆的时间长了,我便会身发虚汗,两腿发软,有种想方便的感觉,尽快逃之夭夭,不再面对那些令人目眩的书架和书目。 这不是身体原因,而是心理原因。我还年轻,当然不会站不住,主要是心头的“怕”与“怯”。置身于浩如烟海的书丛中,顿感个人的肤浅渺小,如沧海一粟一般无助。甚至,还会感到绝望,一辈子,也读不完这么多的知识与学问,若要硬着头皮看下去,又从何着手,何时才是尽头? 偏偏本人又是个好高骛远亦或志大才疏的角色,我着力于一种宏观架构的模式,贪多务全,兴趣过于广泛,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等人文社科都妄图一网打尽,末了,却如庄子笔下的河伯般,好不容易初浅了解了一些,才发现周围有更广阔的知识海洋,空发出望洋兴叹的感慨。 这种感觉在前几年表现得特别明显,整日忙于工作上的俗务,连原来在大学里打的基础也忘记了许多,于是,我打了退堂鼓,想告别所谓的精神崇高,索性不去书店。 生活的辩证法有时真是不可捉摸。愈想逃避,却愈是逃避不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海量资讯正向你汹涌扑来。蓦然回首,我发现已被时代抛在了身后,欠下了老大一笔债,固然许多快餐类的东西可以忽略,但许多曾经熟悉的字眼也已变得模糊,脑海里渐渐一片苍白。 向后是没有退路了,向前只有加倍地努力。据称,中国大陆一年出版20多万种图书,除去再版旧书和教育类书籍外,其余新书当在10万种以上,若再除去其中大量的克隆类书籍,剩下的各类经济、励志、传记、生活类图书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幸好,弱水之大,我只取一瓢饮,诚如钱钟书所言,“我很惊奇,这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要读的书。”在各种图书铺天盖地的泛滥中,真正的好书还是那么少,吹尽黄沙始见金,在浏览必要的新书之外,我还来得及补回我该读的那些所谓旧书。 当然,缩小胃口成为必须。即便我已将范围局限到了仅剩人文艺术类书籍,这仍然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一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大学同学家有藏书四千册,却还是一个“专”家,专攻中国古典文学,而我这个业余的学问者,却被他戏称为“杂”家。想通读如此庞杂的人文大类书籍,只能拿出陶渊明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姿态了,取其概要,窥斑略见全貌足矣。 与之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研读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以降,古人就围绕四书五经在转圈子,虽说禁锢了思想,但某种意义上也乐得轻松,不必面对今天我们如此眼花缭乱的选择了。 再次走进书店,心中已不再彷徨。首先是想到有哪些书家中没有,网上也查不到,必须买。其次是见到了意想不到的好书,同样买。再次是必须抓紧时间阅读,切不可在书店中走马观花,现代生活节奏快,而书店里的时间又尤为宝贵,何况现在许多书店条件不错,可以坐着读了。最后是买回家后不能丢在一边装门面,而是要认真吃下去,成为真正的内心世界。 欣欣然,在人生的中点地带,我找准了读书应有的方向。只是面对浩瀚的学海,常有些不平,一辈子还是太短了,最多百年而已,要是一个人能活上个一千岁、上万岁,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