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刘大桥:大学的境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1-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笔者留意到,如何办好现代中国大学的文章多了起来,其中谈到自由的也有不少,但真正将其看成是一种境界的并不多。不过也有些文章中的话语,让人觉得欣慰。如近日读到一篇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文章,笔者便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

     

    如云 如海 如山

     

    自如 自由 自在

     

      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蔡元培、张柏苓、王国维等前贤,他们有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向,秉持学术自由理念,对事业有着无比的执着,让三所大学在二十世纪初中期的中国无人比肩。由于日本的侵略,三所大学在流亡的过程中走到了一起,最后在昆明暂时安定了下来。正是因为有了三所大学的那些前辈薪火相传,即使在战乱中的学校、学人、老师和学生,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诸如“兼容并包”等理念的传承,一如既往地让学人、老师、学生在异常艰苦的教学环境、学术氛围中,心灵充盈、志存高远、思想活跃,让自由放飞,无论是昆明校本部的学生,还是迁于四川边地叙永县分校的学生,以其志其心其情,不经意便流传着上述这副对联。

     

      上联展示出的宽广,一是追求着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敬意,再就是希冀每一个人也能像云般飘逸、像海般宽阔、像山般庄重。下联则显现出了青年学子对心灵和行为自由的敬意,再就是希冀我们所处的社会应将此作为一种愿景来加以实现。读及这些文字,让人感动。这些理念并不来自中国的本土文化,而是来自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英国自由主义再到法兰西的平等博爱的传统。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得益于欧洲现近现代文明,无论是国立的北大清华,还是私立的南开,都是如此。十九世纪中后期,由于国门洞开,造就了一批向欧洲(也包括东洋)学习的仁人志士,他们把从古老且日日新的牛津、剑桥等学到的东西带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在当时死气沉沉的国度,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建造起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这也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并发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先声。

     

      这样一些大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新纪元。那么,这样一些大学的精神是些什么呢?

     

      “剑桥之所以是剑桥,就是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

     

      这是另外一册介绍欧洲近现代大学的书上提到的话。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剑桥的学风,但是这样的境界,着实令人向往。也许正是得益于像剑桥这样的学风,西南联大的学生们才有了海阔天高的胸怀,才有了自由自在的追求和实践,即使在那样战时窘迫的环境里也造就了众多青年才俊(如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李振道等)。而在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物质条件已经极大幸福,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不遗余力,但时下的大学,还有多少能保持西南联大时的状态呢?一些大学将行政级别看得重于一切,对部属、省属,重点、非重点的关注更甚于教学,而一些高校领导对部级、副部级、厅级、副厅级之类的待遇更是耿耿于怀;一些教师为了评职位、争博导,可以撕下平日温情脉脉的面纱,抄了学生和同仁的文章后还能大言不惭;许多学生急功近利,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更不用说实现精神上的超越与追求了……

     

      笔者真诚地希望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大学,能够实现境界上的回归,从“自如、自由、自在”出发,达到“如云、如海、如山”的境界。(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宜宾市委讲师团团长)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