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钟一苇:学术研究不是生意买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最近,在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痛斥了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包工头”现象(原文见:),认为高校学术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学术从业人员的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真正能把学术研究当成事业的人越来越少。

     

      教育厅长所痛心的怪现象——学术“包工头”,是近年来学界和社会舆论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所谓学术“包工头”,就是指这么一批人:他们往往身居高校行政机关或学术机构的要职,头衔一大堆,能够较为顺利地申请到各种研究项目;但他们大多不会亲自操刀,而是将项目任务分配给学生或助手去完成,甚至再明码标价转包给第三方;项目完工之后,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往上一贴,研究成果就最终出炉了。他们是“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是“学术带头人”,但更是十足的生意人;他们的能量就是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做成买卖,一头揽活,一头卖出,赚个中间的差价。对于这样一批人,“包工头”的称谓十分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恰当不过。

     

      学术“包工头”能够混迹学术圈,乃至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是与当前学术体制的某些缺陷密切相关的。比如,在现行的高校制度中,行政主导的倾向相当严重。很多时候,一个教师能不能评上“教授”职称,能不能获得学术职位,能不能申请到研究课题,关键不是在学术水平如何,而是看他是否在行政系列里占有一定的位置。有了行政资源的人,样样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申请研究项目自然手到擒来。这就无怪乎前不久,广东某高校要选一名处长,竟有几十位教授来竞争了。而有行政职位又有研究项目的人,通常公务繁忙,疲于应酬,哪里还有兴趣和精力来做踏踏实实的研究工作。在此情况下,将项目转包出去,既能完成任务,应付审核,又能名利双收,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制度环境,一方面使得学者安身立命的根基偏离于学术本身,另一方面则鼓励了一部分人投机取巧,乐于充当贩卖学术资源的“包工头”。

     

      显而易见,学术“包工头”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损害了学术创新的正常机制,败坏了学术风气,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学术腐败。清理学术“包工头”,当是治理学术腐败的重要内容。近日,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完成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不久将会公布。我们期待这些规范的出台,能够净化学术空气,提高学术道德,为消除学术“包工头”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