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次读过《傅雷家书》,深感傅雷是以一种伟大的父爱,将自己对人生的冷静的理智和对祖国对艺术的热爱,传输给正在走向人生的儿子,使他懂得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懂得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他用精湛秀丽的小楷,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写了很多的书信,在信里给儿子谈人生,谈艺术,谈生活,谈道德……他告诉儿子,这些信,绝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聊),而是一面“镜子”,或一根“手杖”,帮助儿子在人生的征途上攀登进取。这实际上是丰富的精神养料,使儿子时刻保持良好的人格。
很多人读过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生为官,没有太多的著述,但1500封家书,是他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家书,是写给家里亲人的,从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七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体现了他学识的渊博和为人的道德修养,很值得一读。还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打仗也不忘写家书教诲两个侄儿“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口不可道也”。告诫侄儿在单位不要随便议论人家的缺点和过失,听到别人议论,也不要跟着附和。提出了做人要讲道德修养,能宽待人就是真君子。
搞好家学,不是件容易事。一是得有一定的学识,万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二是对社会对人生要有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一个蝇头利重的人,是不会引导自己的孩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三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人宽,责己严,其身正,不令而行。除此之外,还能教学相长。“我知道克里斯朵夫和乔治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免不了的,但我还不甘落后,还想事事、处处,追上你们,了解你们,从你们那儿汲取新生命,新血液,新空气。”(《傅雷家书》卷引)他不是把儿子当作训话的对象,更不是发号司令,而是平等对话,互相学习,从年轻人的见解中,获得新的教益。
无疑,家学是真学问,大学问,“庭训”抓得好,抓得早,孩子成功的把握就大。为什么有的人家境清贫,一旦为官,就找不着北,就贪污腐败,不思进取,或者在为人方面品格低下,没有骨头?虽然有很多因素,但庭训不力也是难辞其咎的。
写家书(或者发个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打打电话)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想到就写,不必拘泥于文采、语法、修辞,也不必像傅雷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即使请人代笔也未尝不可。曾国藩写的1500封家信,就是随想随写,从容不迫,自由挥洒,没有什么拘泥。
培养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是很难的,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尤其家学,是永远也不可“减负”的。重振庭训,树立好的家风,使中华民族人才辈出,作用不可小看。凡是望子出息的人,不妨找来傅雷家书或曾国藩家书读读,或可有所增益,这种真学问,大学问,有些人是做得太少,也学得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