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冯磊:圆明园为何屡屡成为媒体焦点?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作为一个偶尔写点文化评论的人,关于圆明园的话题是已经耳熟能详了。有时候,也突然冒出来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圆明园,究竟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一家企业呢?

     

      拿这样的问题问大家,肯定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撇着嘴认为问得没有水平:圆明园遗址是当年英法联军火烧之后的罪证,是国耻,怎么会是一家企业呢?是啊,圆明园不是一家企业,这一点当然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既然仅仅是一个遗址,为什么要公开招商引资呢?既然仅仅是一个标志性的遗址,为什么屡屡因为非文化的缘故而走到镜头前面、成为媒体的焦点呢?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当然,如果要为这个问题找一个答案,似乎也不太难。比如说,前些天,因为圆明园要搞什么网上虚拟圆明园、在废墟上修建电影院的时候,有所谓有识之士就已经公开说了:“我们不能守着废墟过一辈子”。作为文物管理者,为什么“不能守着废墟过一辈子”?原因很简单:如果守着废墟过一辈子,会寂寞一辈子、郁闷一辈子。对于一心向往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生活的人而言,与冰冷的文物和废墟做伴,与那么一堆瓦砾做伴,显然不如在莺歌燕舞里生活着快乐。与其沉寂一生,何不展开手脚,借助国人对圆明园的关注,大干一场?

     

      我觉得,当今读者,看到那句“不能守着废墟过一辈子”,首先都是这么理解的——让一个或者一群本来就对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不感兴趣的人去做这个工作,这当然是很痛苦的。

     

      圆明园屡屡成为焦点,实际上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社会风尚的今天,连文物和烈士陵园也不得安宁了!再比如,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即使代表国耻的圆明园也难以独善其身了。在利欲熏心、经济利益至上的氛围里,文化的被牺牲,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别无他路了!

     

      毫无疑问,圆明园的被爆炒绝不会成为最后一个。它之所以屡屡成为各种争议的焦点,想来不外乎是因为眼前利益与较为长远的文化眼光发生了碰撞而已。而在眼下,各类文化活动统统在为经济“服务”或者扮演次要角色的时刻,此类所谓的文化新闻究竟有多少文化含量,就可想而知了。

     

      最近十多年来,经济利益(或者美其名曰“发展”)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在与开发商以及所谓地方经济发展的对峙中,文化从来都没有站过上风。而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则干脆是毁掉真正的文化(比如废墟和遗迹)制造虚假的文物。这种做法,在神州大地上屡见不鲜。“制造文物”,成了很多人钻营和致富的捷径。这,确实应该引起关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