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到了。牛,有着坚韧、勤劳的品质,历来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动物。在北京的城里、郊外,散落着不少带“牛”字的地名,它们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北大研究生、青年志愿者侯晓晨和首师大环保组织“绿源社”的白俊毅,利用春节两周时间,走访朝阳、海淀、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县,往返行程四百多公里,进行了这次独特的“寻牛之旅”…… 手绘地图/侯晓晨 白俊毅 ■海淀区北土城西路附近:牤牛桥 我们这次把视野投向三环路以外、五环路以内的范围,看看有没有什么带“牛”字的地名。翻阅海淀方志时,一个地名令人眼前一亮——“牤牛桥”。它位于北土城西路附近,离新建的地铁10号线牡丹园站也比较近。查《新华字典》可以知道,“牤”字读māng,牤牛就是公牛的意思。 牤牛桥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明万历年间,四川高僧遍融北上云游,惟有一头牤牛相伴。每天,遍融在拈花寺(位于现在的西城区大石桥胡同)修行,牤牛就驮着一个钵出寺去化缘,经德胜门、北土城至清河。沿途的人们知道是遍融的牤牛,纷纷出来施舍。一天,牤牛从清河化缘回来,刚走到北土城外的小月河边,人群中传来遍融逝世的噩耗。 通人性的牤牛,像是知道了什么,当即泪如雨下,朝天大吼三声,倒地身亡……为了纪念这头义牛,后人在它殉主的地方建起一座单孔砖拱石桥,桥栏上刻有牛形图案,称为“牤牛桥”。明清,这是出阎家豁子(今牡丹园一带)过小月河的必经之路。后来,小桥以北的一块地方也被称作“牤牛桥”。现在,海淀区仍有牤牛桥社区,属花园路街道管辖。可惜,1970年花园路开通后,牤牛桥就弃置不用了,上世纪80年代整治小月河时被拆除。 牤牛桥准确的位置在哪儿?方志中的记载是:“桥位于花园路北土城豁口东约 由方志记载推测,牤牛桥应该在塔院桥的东侧。站在河边,向东望去,大约 因为北土城已经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所以我们认为,小桥很可能是公园景区的一部分,也就是在2003年修建公园时修筑的。可是,小桥的样式与方志记载的牤牛桥并不相同,公园里的指示牌上也没有“牤牛桥”的名字。我们无法推测建设者的初衷是不是想恢复古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与历史上牤牛桥的位置基本吻合。真希望有一天,小桥边上会立上一块牌子,告诉大家这里曾有座古老的石桥,把牤牛的忠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朝阳区五环路化工桥东南角、萧太后河南岸:水牛房 我们把视野向郊外扩展,看看五环路以外、六环路以内,又有哪些带“牛”字的地名呢? 在北京地图上,我们找到了“水牛房”,位于朝阳区南部的豆各庄乡,五环路化工桥东南角、萧太后河南岸。提起“萧太后”这仨字儿,您可能会想到《杨家将》当中的辽国女帅。她叫萧绰(953年-1009年),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在京剧《雁门关》当中就曾扮演过她。可是,《辽史》中记载了好几个同姓的“萧太后”,这条河真跟萧绰有关系吗?还不能确定。 当时,辽国有五个都城,首都叫做“上京”,遗址位于现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镇的东南郊。除了首都上京,辽国还有四个陪都,咱们北京是其中靠南的一个,当时被称为“南京”,城址大致就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传说,一次萧绰率军出征,在“南京”城外扎营。因为缺水,将士们口渴难耐,她就派人去找水。过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条小河。萧太后喝了水,感觉甘甜可口,一问才知道这条河连名字都没有,就下旨命名为“萧太后河”——可是,正史中并没记载这件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现在也没法考证了。 按照我们查到的史料,萧太后河是疏浚蓟水形成的漕运河道。在辽代,“南京”城里所需的粮草、物资,最开始都要经过坝河、高粱河运到白莲潭(后来的积水潭),再经陆路才能运到城内,比较绕远;后来疏浚蓟水作为漕运河道,取名为“萧太后河”——这样,物资可由张家湾一直运到城下,颇为方便。不知何时,萧太后河南岸修了一尊铜牛像,作为镇水兽,附近的村子也因此得名为“水牛房”。到了元朝,都城北移,修通了新的漕运水道通惠河,萧太后河则被废弃,成为了排水沟。后来,河边的镇水兽也消失了…… 萧太后河边的铜牛,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由铜牛而得名的水牛房,也将消失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但愿若干年后,面对化工桥畔的高楼大厦,能有人从容地说,这里曾有座古老的镇水铜牛…… ■海淀区西北旺镇辖区内:大牛坊 在海淀区北部,六环路以内,有两个带“牛”字的村名:大牛坊、小牛坊,均属西北旺镇管辖。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选择了探访大牛坊。 张老是地地道道的大牛坊人,当过村长,专门研究过村史。他介绍说,这个村古时叫“五家坨”。当时,百姓逃荒到此,在水边的高处定居,形成五个大户,村子因此得名。有意思的是,现在村中还有贾张陈金四大姓,只比成村时的“五家”少了一家。关帝庙前的小水沟,俗称“老爷庙家沟”,以前是出德胜门,经阳坊、南口去张家口的大道。 商旅在五家坨歇脚,所带的骆驼、牛、羊在小房子中避雨。可能是商旅给别人写信时不知道村名,就说自己暂住的地方有个“大牛房”,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大牛房”就取代“五家坨”成了村名。后来,大道改线,经现在的八达岭高速公路通向关外,商旅不再经过此地,德胜门外的马甸取代这里兴盛起来。1949年后,“房”字讹为“坊”,村名变成了大牛坊。该村1964年开始种水稻,一度有2000多亩稻田,蔚为壮观。上世纪末,京密引水渠供水紧张,为了保证北京的用水,村子不再种稻了。现在,村中没有农田了,当然也没有牛。村民基本上都变成了居民,也成立了居委会。 神秘的大牛坊关帝庙 张老告诉我们,大牛坊关帝庙始建于嘉庆年间,但后来残破、坍塌。现在的庙是第三次复建的结果,是在张老等六人倡导下,由大队出资修建的。庙前的旗杆,有“京北第一杆”之称,由香杉木做成,用四块花岗岩夹杆石立于砖砌台基上。以前,每年从春节到 方志上所载的旗杆高度是“约20米”。为了检验其是否准确,我们俩互相配合,采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测量了杆高,大约是 带着一些不解之谜,我们离开了村子。小小的大牛坊,竟然蕴藏了如此之多的玄机,可真够“牛”的! ■顺义区牛栏山镇:牛栏山 结束了六环内的探访,我们把目光投向六环外的远郊区县,开始了新的“寻牛之旅”。 首先想到的是顺义区的牛栏山。牛栏山二锅头、牛栏山一中早已声名远扬。地名叫“牛栏山”,这里真的有山吗?我们查了一些方志,都说此地有座“金牛山”,也叫“牛栏山”。《日下旧闻考》:“其第三峰腰带间一洞,相传曾有金牛出食禾稼,田畯逐之,遁入洞穴。”看来金牛是害人的。可是还有个传说:此地原是荒山秃岭,百姓贫困。后来山洞中出现了金牛,它帮人们开垦荒地,使大家富裕起来,自己却悄然离开。村民怀念金牛,就把它居住的山称为“牛栏山”,村子也因此得名。牛栏山曾发现西周青铜器,辽代设牛栏山都统司,明初设牛栏山递铺,1917年始称牛栏山镇。据记载,该地有碧霞春晓、粮墩远眺、龙潭映月、古洞云风、石梁蟹火、平沙落雁、清浊流芬、史渡金鳞八景,是旅游胜地。 看完了元圣宫,我们按照地图上指示的方向,穿过金牛村,去寻找“牛栏山八景”。不一会儿就看见一个小山包,也就 商旅在五家坨歇脚,所带的骆驼、牛、羊在小房子中避雨。可能是商旅给别人写信时不知道村名,就说自己暂住的地方有个“大牛房”,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大牛房”就取代“五家坨”成了村名。后来,大道改线,经现在的八达岭高速公路通向关外,商旅不再经过此地,德胜门外的马甸取代这里兴盛起来。1949年后,“房”字讹为“坊”,村名变成了大牛坊。该村1964年开始种水稻,一度有2000多亩稻田,蔚为壮观。上世纪末,京密引水渠供水紧张,为了保证北京的用水,村子不再种稻了。现在,村中没有农田了,当然也没有牛。村民基本上都变成了居民,也成立了居委会。 张老告诉我们,大牛坊关帝庙始建于嘉庆年间,但后来残破、坍塌。现在的庙是第三次复建的结果,是在张老等六人倡导下,由大队出资修建的。庙前的旗杆,有“京北第一杆”之称,由香杉木做成,用四块花岗岩夹杆石立于砖砌台基上。以前,每年从春节到 方志上所载的旗杆高度是“约20米”。为了检验其是否准确,我们俩互相配合,采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测量了杆高,大约是 带着一些不解之谜,我们离开了村子。小小的大牛坊,竟然蕴藏了如此之多的玄机,可真够“牛”的! 与青山相伴的密云牛盆峪村 ■密云县“云蒙三峪”之一:牛盆峪 就在出发的前一天,北京刮起了五到六级的大风。面对大风,我们也有点儿动摇了,想往后拖一拖。可是,为了能在春节前结束所有的探访,尽早把文章写完奉献给大家,我们发短信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按原计划出行。开玩笑地说,或许是小哥俩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第二天清早,狂风消歇,旭日东升,迎接我们的是如洗的碧空。 坐在车上,笑看窗外。青山巍峨挺立,横贯东西,虽然已是寒冬时节,却丝毫不乏绿意:沿着山脊望去,雄伟的长城赫然在目。敌楼、墙身、烽火台,不禁使人回想起遥远的古代。远处,山峦掩映,绵延起伏,消失遥远的天边,恰似一幅水墨画,若隐若现,浓淡相宜。 刚走进牛盆峪村,我们就听见“哞”的一声,走近一看,前面还真有一群牛。这真让人高兴,毕竟去了几个带“牛”字的地方,还没见着真正的牛,今天总算能“大饱眼福”了。到了村委会,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村支委杜士元老先生简单介绍了村子的情况。该村北靠云蒙山余脉,村东和村南是广袤的农田,主要种植玉米、小米、花生,还有栗树、柿子树、苹果树。有趣的是,牛盆峪和我们不久前去过的地方——顺义的牛栏山有着某种渊源。传说,有只金牛在牛栏山吃草后,就跑到密云的一个村子里喝水,它喝水的地方就在村北30里的一条小河上,好像是两个石坑,又叫“石盆”。人们就把这个村子叫作“牛盆峪”。 牛盆峪村通往云蒙山南路麓 牛盆峪与小水峪、白道峪并称“云蒙三峪”。由于冬季防火护林的需要,三峪已经封山。我们向管理员说明了来意,出示了一些证件,才获准进入山中。冒着 离开牛盆峪,坐上回市区的公交车,我们才发现:各自的水壶中都冻了一层冰!看来 坐在车上,喝着凉水,嚼着冰茬,回想两周以来的探访经历,回想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村庄,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每一位与我们谈话的长者,都用微笑融化了冬日的寒意,令人如沐春风。难忘的“寻牛之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牛年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