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随着青春、职场、金融等文学作品市场的此起彼伏、繁荣发展,引来了文学评论如潮。能够有助于解读作品、揭示堂奥、切中肯綮、提纲钩玄的文学评论,无疑是读者快捷准确地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可信赖度的“高参”。然而,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一些批评家面对一些平庸的文学作品,频频出现类似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创造了一个经典”,甚至于“李白转世、苏东坡再现”等浮夸性评论,在文坛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误导公众,让读者大倒胃口。而真正有“真知灼见”、能“实话实说”的文学评论越来越少,相反却出现了御用文评、圈子文评、红包文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给钱就写的现象?除了批评家的浮躁、缺乏学术敏感力与审美能力之外,说到底,是现在的很多文学批评,学术味少,拉帮结派的江湖味重。现在很多批评家和作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子”,彼此之间达成“默契”,很多时候甚至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在圈内相互吹捧,获取各种各样的名利,对圈外则排斥异己,大搞门派之争。致使文学评论浮夸、失真。 文学评论,旨关作品声誉,贵在评析允当,最忌睁着眼睛说瞎话。只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论,才能有益于提高读者鉴赏水平和购买欲望,促进文学艺术业的繁荣。一个真正的文学评论家,既要有被好作品感动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厌恶坏作品的能力。只有真正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实现与评论对象之间进行精神上的有效碰撞与实质对话,也才能保证独立的文评与文评的品质。如果一个评论人的“趣味”出了问题,乃至为了一个红包而进行“评论”,那他的任何文字都是可疑的甚至是下作的。文评人的天职原是消除文化垃圾,扬善惩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岂不是在公然颠倒黑白吗?如此一来,优秀的作品如何彰显?批评还有什么出路?批评家应该重塑形象和起码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人格范式;建立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对话、互动关系,彼此之间应当是一种互信的、沟通的关系,直接的、交流的方式,批评家要有胆量,评论家要有气度、雅量;健康的批评生态要求批评家要有的放矢,科学公正,坚持批评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