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著名作家撰文称过年年味趋淡 吁增加年的仪式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承载着的亲情、伦理、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和理想的文化意义,是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比拟的。如今过年年味趋淡,在于我们对于春节的文化意义认识不足。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可以做到的,就是增加年的仪式感,增加过年的年味。

     

    当然,节日的仪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一成不变,但是,其核心仪式不能够没有。我国的春节,最讲究的仪式,各地不尽相同,且名目繁多,但其中有这样几种大概是共有而不可缺少的——

     

    一是要击鼓撞钟和燃放鞭炮。年的声音,从来都是粗葫芦大嗓门。我们对年的祭祀,和西方跪拜在神像或神父之下在心里默拜不一样,而是要大声呼喊出来,甚至借助于外力让声响得惊天动地。老北京的太平鼓和除夕夜十二点在大钟寺、潭柘寺里撞钟,都是对年的一种敬畏和欣喜。除夕之夜,鞭炮声彻夜不息,更是不可缺少的年的仪式。其原始意义,在于驱赶鬼魅,后来过年欢快热闹的声音,必须要靠它来体现了。

     

    二是贴春联剪窗花。年的色彩,从来都是鲜红鲜红的。窗花自己剪,春联自己写,贴在各家门上不能都是一个词儿,像现在买副现成的印刷品,千人一腔,千人一面。我们的春节的世俗化,正在每个人亲自动手的参与,年的味道自然就浓。

     

    三是年夜饭。它更能够体现出每人参与和年的意义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这大概可以称之为年的味道。农历腊月二十三,自古就有小年之称。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从这天开始,各家开始采办年货筹备过年了,其中准备年夜饭,是最重要的节目。也就是说,年夜饭,不仅不能如现在一样到外面饭店包饭,而必须要在各自家里吃,而且是必须要每个人都自己动手的。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都安排好了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达到高潮,年夜饭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过年的一场大戏。然后去守夜、祭祖、团拜来迎神,这个年才算是真正地拉开了大门,使人们一步迈进了春的里面。

     

    如此,年味儿才会更浓。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