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书作为一种“药”,其“功效”不仅仅是可以“医愚”,更与人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以书为“药”的刘向自己就活了70多岁。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则活了73岁。孟子幼而好学,皓首不辍,活了84岁。唐代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陆游,苦修文业,不仅留下无数华美诗章,而且享受天年85载。清朝皇帝乾隆,晨习武略,暮研文韬,活了89岁……这些读书人,在多数人的寿命只有40岁-60岁、“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实在称得上是寿星。就算是在今天,也大大高于人们的平均寿命了。 毋庸置疑,读书有益于人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更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读书是一种有益的“脑保健操”。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动物的平均寿命随着脑重量的减轻而缩短,人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和其活性减弱。而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人的脑细胞在一生中任何时候都不会绝对停止生长,即使到了老年,只要健康状况良好,并经常处于一定的脑力活动中,脑细胞仍会继续生长。 科学工作者指出,发挥大脑潜力,保持大脑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尽可能多地使用大脑,经常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读书,即是能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的有效手段。哲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道德高尚的朋友促膝交谈。读书的过程,既是认知、记忆的过程,也是想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大脑的参与。这无疑会使大脑受到良性刺激,其效果和脑保健操无二。 其次,读书有益于保持健康的心态。国外一位著名长寿学家曾经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郁、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等。”而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使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愈加激烈,人们面临着更大的精神压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忧烦等等不良情绪,如何排遣,从而保持最佳心态?读书无疑是一剂良方。读书能够使人净化灵魂,驱散心头的阴霾;畅游书海,可以使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从而淡化骤然临之的苦恼、彷徨,缓解郁闷和压抑的情绪,保持身体和社会环境的平衡;读书,可以帮助你校正心理上的偏差,以冷静的眼光和理智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从而在纷繁的世事面前应付自如,泰然处之。 而对老年人来说,读书还可以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使思维得以“稚化”,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年轻,实在是一种能起到“返老还童”作用的滋补剂。 开卷有益,何不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