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封寿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大师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3-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最近,一位知名学者公开质疑某位国学大师的年龄、经历和学术水平,引起学术圈和舆论哗然。虽然事实的真相还有待时间去检验,但此事件已经触动了很多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大师情结”。

     

      这是一个渴望国学大师的时代,这种渴望或许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人们开始重新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进而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二是当下的人们遇到了新的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这些难题和困境不能从现有的文化里得到解决的答案,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希望从那些古老的智慧里找到解决之道。

     

      就第一点来说,过去100多年,传统文化的境遇可以说是曲折坎坷、命运多舛。鸦片战争之后,东方的农耕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甚至一度陷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众多仁人志士在思考民族“积贫积弱”之原因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归结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造成民族贫弱的罪魁祸首。而在思考前方出路的时候,又不约而同地将矛头对准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彻底打倒传统文化,国家和民族才有出路。于是那些曾经天经地义的信念、那些金科玉律的箴言和教条,在人们的心目中开始动摇,受到怀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议和实践,是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进行的。而在其后几十年,传统文化更是受到了越来越激烈的批判和否定,以至于认为凡是传统的都是坏东西,只有彻底革旧,才有可能布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改革开放三十年,更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重新站起来、富起来的人们,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自信心,也恢复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为我们的今天是我们一切往昔的总和,今日中国的崛起,当然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和多么澎湃的活力。尤其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明的交汇和碰撞,更是激发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如果切断了传统文化的根本,我们将难以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于是“国学热”风起云涌,“复兴国学”的呼唤和实践也是方兴未艾。

     

      就第二点而言,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竭尽全力去追求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强盛的国家、丰富的物质产品、更多的个人选择等等。但是幸福并没有如预想那样自然降临。相反,在一个日渐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加难以破解的现代性的阴暗面,面临新的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科学除了造福人类之外,也有可能被滥用,带来难以掌控的危险;制度和社会的日益理性化,可能伴随着对个体的冷漠和无情;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获得,也有可能导致物欲至上、道德沦丧。

     

      而最大的生存困境,在于作为非西方的民族,我们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日益面临失去自我文化身份的危险。在一个日益“个体化”的社会,我们的生存意义似乎只存在于个体本身。而随着责任感、亲密感的削弱,人在无边无际的人海里成为孤独无根的浮萍,孤立的个体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无意义、焦虑和虚无。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源于现代性,所以我们难以从它自身中找到出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以为找到了绝佳的答案:传统文化的一切,似乎正是为了克服我们今天的生存困境而准备的。

     

      于是乎,似乎只要有了学贯古今、精研经史子集的国学大师,两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他们的渊博知识,让我们复兴传统文化的伟业指日可待;他们的古老智慧,可以为我们开出解决任何难题的良方。可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其一,传统文化的复兴绝非易事。文明是一个整合体,传统文化是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制度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相契合的,共同构成和谐的整体。而在今天,物质生产、制度结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指望靠国学大师的知识储备来恢复传统文化,只怕难于登天。其二,传统文化确实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功地解决了先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使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坠,但是文化的整合性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地解决现代性的难题。在现代人全新的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面前,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只怕也要束手无策。如果硬要他从古老的文化里开出方子,这种方子疗效几何,也实在值得怀疑。

     

      如此视之,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国学大师,不但要博古,还要通今;不但要精研国学,还要精研西学。只有这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才更能看清症结的所在,并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作出符合现代性的阐释,使之获得新的生命,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可这样的大师,只怕百年难遇!

     

      在这样的国学大师还没有诞生的时代里,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增长知识,通过每个人的点滴思考和实践,去提升我们的理性,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自信心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如果看清了每一种文化的宝贵处和缺陷处,我们就不会对别国的文化盲目崇拜或者盲目贬抑,也不会对自己的文化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从这种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破解当下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的钥匙。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急于呼唤国学大师,也不会盲目崇拜国学大师,更不会寄如此厚望于国学大师。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用我们的行动去实践去探索,我们就能找回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我们就能找到破解当下困境的出路。假以时日,在这个充满了思考和行动的国民的国度里,国学大师必然会应运而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