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过汉语言文学的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一些语言的含义了,感到汗颜,莫不是我不与时俱进了?看广告,一新开发的小区的推介语跃然纸上“高尚小区”。我怎么也理解不了小区如何能高尚起来。莫不是广告制作者是一种拟人化的形容?细琢磨,其实是他们宣传“本小区是专为有钱有地位有品位的成功人士准备的。”这个“高尚小区”是和大千不高尚的工薪百姓没有关系的。只是这层潜台词并没有被说出来而是换用了一个有号召力的词汇把意思表达了出来,但再一转眼,“高尚”这个词汇却被使用者滑稽般的体现出了强烈的阶级属性。 我绝对相信那些搞文案设计的广告人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学语文一定是修炼过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话说的不像话了?是噱头设计还是自认为是对语言准确的运用?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些让我不明白的话,比如把家具称做“家私”。这个“家私”的称呼是从香港而来,属于典型的舶来品,是粤语方言在内地的流行。强势经济地区对弱势地区经济文化影响是有例证的,如果按照改革开放前可以这么理解,但如今国内的经济实力早已经抵消了这种影响,但地方语言对正统国语的替代使用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我们对于自己民族优美的语言和文字的骄傲和自豪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了?我坚决不认可那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破坏和肢解却解释是与时俱进的说法,我认为如果你做不到对民族语言和文字虔诚的推动,至少要尊重它,正确使用语言,把语言说的像“话”,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