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我国民间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节,人们赶到先人墓前,进行各种形式的祭奠活动,以寄托缅怀对先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 这种祭扫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还显现了对血脉亲情的认同,无疑会促进个人与家庭的和谐,进一步带动社会的和谐。
古语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如今各种祭奠活动,却渐渐的跑了“调”,变了“味”,走了“样”,离了“谱”,悖离了“清清明明”过清明的宗旨。除了墓地修建得越来越豪华,有些地方的墓地每平方米甚至涨到上万元以上,一些祭奠物品也从开始的“轿车”、“别墅”等发展到“私人医生”、“二奶”、“直升飞机”等,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违背,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厚养薄葬”格格不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舍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是《诗经·小雅》中的几句诗,可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扫墓的诗句。儿女在父母的坟前,看到芳草凄凄,很自然地想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难:“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祭奠死去的祖先和父母,就是源于后人这样一种自然的反哺、报恩的情感。 因此,清明节是我国儒家文化中“以孝为先”的集中表现,应是一个“感恩节”。 纷纷雨丝,条条入地慰先人;岁岁清明,缕缕相思念亲恩。如何过一个文明而感恩的清明节,笔者以为,追思亲人,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应注重精神上的纪念。在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栽上一枝垂柳, 想一想他们的为人品行,表一表他们的在世功劳,说一说他们的哺育之恩,除了可以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外,还可以教育后人,承其美德,秉其遗志。从而时刻不忘祖先不忘根,学会感恩和报答。 在传统大家庭生活模式已经逐步解体的当代社会,家族成员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工作在外的子女还可以这个假期“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说些暖心的话,帮助干些活儿,多陪陪家人,让老人享受家庭的和美。同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早在唐代,古人就有清明踏青习俗。在这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时节,我们除了上香祭祖,也可以和家人或朋友结伴踏青,领略春光美景,采撷趣闻逸事,增进亲情友情。 学会感恩和报答,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念先烈们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福祉。有媒体报道称,当前部分地方的烈士陵园得不到足够的保护,有的被用于地产开发,有的甚至沦为养鸡场和麻将馆。无数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人民英烈是不应被忘却的。 清明节,我们也应该到陵园 瞻仰和缅怀先烈,追思他们的业绩,感恩和珍惜今天的生活,以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报效祖国的情怀。 清明时节,对祖先的追思、亡故亲人的怀念、英烈的缅怀,是一种寄托,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记得一个城市的火葬场写着这样的规劝语:亲人们,逝者已去,擦干眼泪吧,对于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将他(她)生前最优秀的品格发扬光大。在清明节时,追忆、感恩和怀念先人,对于其美德的延承行动才是最温情的祭祀品。今年是国家将清明列入法定假日的第二年,希望人人从我做起,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式来缅怀先人,让孝敬亲贤世代传承,让清明节重现“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