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家主流媒体联合发出倡议: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民静默一分钟,以此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对所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 诚然,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问题上,静默或许不是唯一的纪念方式,但它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祭奠形式。这种形式简单、庄重,不仅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与励志。而且因为其操作的简便性,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与。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各种各样的纪念、慰问活动相继面世。据媒体报道,早在数月前,某些重灾区就陆续迎来全国各地的客人,这其中包括带着各种策划方案的媒体记者,背着各色活动方案的公关公司、演艺公司,甚至还有礼品公司、纪念品制造商、烟火公司等。不少活动不仅确定了宏大主题,还特意追求大场面、大制作,邀请海内外演艺界明星前来助阵。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纪念活动的良好用心。但是,“5.12”毕竟是一组难以碰触的数字,这一天,四川灾区曾遭受毁灭性打击:数万条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每一组数据,每一个细节都曾深深刺痛我们的灵魂。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现在距离灾难正好一年时间,按照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个时期正处于丧亲者的悲伤“重组阶段”,也就是从对死者的真实回忆中走将出来,开始新生活的时期,情感同时体验到伤心与慰藉。这时候如果触景生情,仍然能引发巨大的痛楚。“5.12”周年祭奠无疑是一个情感触发点。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情感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周年祭可能触动的伤痛会显得格外深重。 我们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无非是让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所以周年祭活动,首先要突出人文关怀。尽量以受灾群众为中心,用润物无声的抚慰,在哀念逝者的同时,帮助丧恸者尽快走出哀伤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其次是真诚。“情伤一时,心存百代”。祭奠活动不需要太热闹,也无需赋予太多的含义,只要能突出祭奠的真诚与意义。现在北川等重灾区的废墟下还躺着的长眠的灵魂,我们切莫在5.12 的夜晚,让喧嚣的歌舞和绚丽的烟火惊扰了他们的安寝。 再次是简便。周年祭不需要咄咄逼人的大场面、大气魄。因为那不仅让灾区群众有被排斥感,也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据报载,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资金不足,且地震已导致300万人失业。我们完全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灾区重建和当地群众的生活保障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