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正在快速迈向大国、强国行列,同时却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我们整体的创新能力仍嫌不足,比如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准有滑坡之虞,比如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仍有一些必须承受的“磨合”之痛……要解决这些困难,都必须充分仰赖 “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焕发之要,或正在“青年”。 春末夏初,“五四”又至。1919-2009,这是“五四运动”90周年的纪念日。90年,足以令许多事物老去的一个漫长时段,然而从人们一直以来的鲜活记忆和热烈追捧可以知道,“五四”及其蕴涵的种种却是个例外。作为一场启蒙运动的开始,以及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近90年来“五四”一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符号和标签,“五四精神”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五四精神”之所以能够不老,乃因其生发于“青年”,而“青年”们的理想和力量等永远不老。永远不老之青年精神,或可简略归总为这样一些可贵的质素:家国天下,志存高远,勇于担当,不辞辛劳,不甘于老迈,不屑于世故,不迷信于传统,不屈服于权威……等等。在此意义上,“五四精神”其实只是“青年精神”在特殊际遇下的一次爆发,在每一个时代,其中蕴涵的活力质素都存在于青年们的身上———区别是,这种活力有时张扬外显,有时却隐匿蛰伏。当然,此处所指“青年”,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年少,而更着重于精神层面的年轻。 重新翻看“五四”时期的先贤们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仿佛只是昨天,甚或仍在今日。从那些文字,似乎可以闻听到他们激昂的演讲,慷慨的音容宛在身侧:“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特长谓何?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从这些激扬的文字,迄今仍能令人感到震撼,其余音由历史的深处而萦绕至今,似能聆听到来自于现实甚至未来的强烈回响。 “青年精神”之于90年前的爆发,是由于彼时老迈的中国、世故的文化遭遇了重重的外患和内忧。于前者,当时中国已经连续几十年遭遇列强的掠夺欺凌;于后者,当时的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足以应付人类社会现代化潮流的挑战”,而且“中国大文化系统中缺少西方理性文化与逻辑文化”。所以,“五四运动”及其所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堪称弱者决意自强的号角,是活力爆发的引信,是对昏沉中的国人精神之当头棒喝,同时也是文化自新的开始和标志———总之,其现实意义与针对性,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时过境迁,中国已不复昔日之孱弱,然而,继续激发和弘扬“青年精神”,为“青年精神”发挥出更多活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说,中国虽然正在快速迈向大国、强国行列,同时却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我们整体的创新能力仍嫌不足,比如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准有滑坡之虞,比如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仍有一些必须承受的“磨合”之痛……要解决这些困难,都必须充分仰赖 “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焕发之要,或正在“青年”。 这应是当下审视和纪念“五四精神”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