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我们的学术文化界、读书界和娱乐界所折射的一些现象来看,我们的文化正在被浸染上或带上这个时代的一种流行病症——浮躁。 ●作为一位研究历史文化的知识精英,他需要具有独特的、深刻的历史批判的眼光,但还更应该坚守文化精神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更应该表现出严谨的学术精神,可贵的求知的精神,更多一些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更应该在文化心态上戒浮躁、少功利心。 对美和善的价值、真实性、深刻性的要求,对高雅和创造的追求,因为具有了历史的情感、共同的记忆、公民的参与、人文的细致、哲学的深思、文明世界人与人之间不能或缺的婉转和体贴而体现出来的生活的宁静品质和精神氛围……这应该是文化的本质,但从目前我们的学术文化界、读书界和娱乐界所折射的一些现象来看,我们的文化正在被浸染上或带上这个时代的一种流行病症——浮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商纣王翻案”的观点,是最近学术文化界争议的焦点。在近期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钱文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时,讲到殷商文化一节时语出惊人: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冤案”,实际上商纣王绝对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并自信而肯定地说,对“商纣王”的翻案,“我绝没有哗众取宠,我的观点言之有据”。如此对我们传统中已经形成的历史认同、历史道德观和历史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偏离、反抗和颠覆,自然引起众多的文化批评。有的说,这严重地造成了历史人物评判标准的混乱,搞得纣王不像纣王,学术不像学术。更有人尖锐指出,这种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在学术娱乐精神指导下对历史上的暴君的美化……所以,不论批评的是错误的历史认识也好,还是批评把娱乐化作为历史批评也好,反映出来的都是当今很是流行的一种学术文化浮躁风气。 作为一位研究历史文化的知识精英,他需要具有独特的、深刻的历史批判的眼光,但还更应该坚守文化精神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更应该表现出严谨的学术精神,可贵的求知的精神,更多一些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更应该在文化心态上戒浮躁、少功利心,这既是对他的身份的要求,也是对历史、对传统、对文化的负责,对支持他的读者、观众的负责。 读书界的“浮躁”,让人必然要想到《中国不高兴》。《中国不高兴》出版以后,对其所表现的“民族主义”情绪倾向,也是充满了很多争议,但更多的批评者几乎一致地点到了这部书写作者的心态,书中思想观点,缺乏事实根据、理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辨,以及已经败坏了人们胃口的商业炒作手段等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作者自己浮躁,钻的又是社会上浮躁情绪的空子。 人民网文化频道近日刊载了郎咸平的《中华文化的两大顽症:投机与浮躁》,虽然是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中得出中华文化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投机取巧;第二个小问题,浮躁,但上面所说的现实的文化中流行的“浮躁”病症,却是对这两点都给予了印证。 文化的本质精神是什么?在一个文化厚实底蕴深沉的社会里,文化的所有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应该是社会和个人激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的总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但在流行的“浮躁”病症的影响下,文化可以被炒作,被制作,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被当成了感性、欲望、官能之乐,变成了时尚流行的“消费品”,成了炫耀奢华的工具,“浮躁”成了文化的常态,浮躁文化大行其道,这在娱乐界几乎司空见惯……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因此,对我们目前文化中流行的“浮躁”病症,该是引起各方疗治的警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