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吴藕汀:戏剧杂谈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5-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看了不少“音配像”觉得京剧支离破碎,已非旧观。此一时期,唱词歧字太多,唱腔难免受损,尤其是新编的戏,与唱歌无异。唱句也失常规,实在刺耳。

     

      “流派”是阻塞京剧发展的最大障碍。从小就唱“流派”,永远唱不出自己的风格,始终停留在别人的范围之内,难成气候,为此不知断送了多少人才。“流派”确是中国戏剧的病征。学戏非从老腔老调入手不可,学透了,自然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会承前启后,不同寻常,不难有巨星出现。而老生如余叔岩、青衫如梅兰芳,还不脱老腔老调,不能算是“流派”,作为借鉴,亦无不可。其实周信芳也不是“流派”,因其唱腔中兼有徽调成分,被人误视为一派,以至于今。

     

      近代以来,中国京剧自从清末民初齐如山以来的所谓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戏曲活动家等等,无一不是破坏固有中国戏剧程式的人,这些人的影响不消除,中国戏剧难免流入外国戏剧的附庸,安能独当一面,屹立于世界艺坛之上,拥有鼎足的地位?

     

      京剧本来不是剧种,它是集中国固有戏剧,取其艺而弃其技之代表。例如地方戏中之纱帽功、椅子功、翎子功……等等技术,都摈弃不用,成为一种纯艺术的剧种,我们现在称它为“京剧”。

     

      做戏不能忘了“戏”,最犯是“进入角色”的一句混蛋话。试想一个现代人,能进入千百年前的人物之中,实是梦话。新月派人也说:“莎士比亚——谭鑫培都是老实在做演员,决不是在做剧中人。”他们比较内行,不比新青年派人那样的无知。戏中人物都有规模程式,所谓“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指的是,例如装扮曹操要像戏中之曹操,不是指历史上的曹操;装扮诸葛亮要像戏中之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丞相,但曹操则勾奸脸、相貂红袍,诸葛亮则八卦衣、羽毛扇,这就为人所公认,这所以曰“像”。若马派的装束,就是“不像”。古人谁也没有见过,怎么会有像和不像,即在于此。马派非但演诸葛亮不像,就是演程婴、永乐帝都不像,这就是程式问题。所以戏班子里人说:“宁愿穿破,不可著错。”京剧的程式,是几多辈演员的心血结晶,怎可等闲视之。

     

      有时演员为了讨好观众,或逼于生活现实,不得不迁就,这也是无法可想。如谭鑫培成名后不收徒弟;余叔岩已是名角而不教其戏,诚有识之士。不是与走了邪路还沾沾自喜者可比。对现在的京剧状况来看,像《白蛇传》、《野猪林》、《李逵接母》、《杨门女将》等等劣剧以及“四大名旦”的私房新戏,还占有舞台一角,那么前途还是很暗淡的。不割烂肉,新肉不会生好。

     

      京剧研究班首届结业,竟然有个教师述及“进入角色”论。我想如扮演哮天犬,未知此教师如何进入此角色,大概他每天与狗生活在一起,直到自己与狗相同,到那时方可进角色,否则就不知道如何进入了。似此上世纪50年代的陈辞滥调,还在阴魂不散、游荡其间,对一个关心京剧命运者来说,实在令人惊讶不已。这种洋教条,根源来自苏联,自从流入以来,泛滥成灾,民族文化,几致毁灭。其恶劣影响,至今尚未消除,流毒之深,可以想见。以致有些人崇尚形似,盲目称颂写实,贬斥写意和抽象,宣扬具象,把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犹如洪水猛兽,似乎不值得一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戏剧观,自有他的特点,但在中国戏剧中,却是格格不入。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人说过,自“莎氏比亚、莫利哀、加力克、多尔马、余三胜、谭鑫培,都是老老实实在做演员,决不在做剧中人”。就是说他们老实承认不过是个演员,台下有许多人在看他,他的目的只是要用他的艺术去感动这些人。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但并不等于生活真实,应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概括,因此也更美。

     

      布莱希特的写意戏剧观,与中国戏剧比较相近。好比他“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观众和角色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要演员和角色合而为一,也不要观众与演员合而为一,更不要观众与角色合而为一。演员、观众、角色的相互关系,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求“演员完全变成他所表演的人物,这是一秒钟也不容许的事”。

     

      我认为要保存“京剧”的纯洁性,应还其本来面目为起点,直接继承光绪中期演戏的规则、良好的习惯,在传统的基础上,予以逐渐创新(我所指的“创新”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能搞歪门邪道),或许能挽回衰颓于万一。否则千疮百孔,不过以“四不像”了此一重公案而已。

     

      戏行中教育一向讲究传统道德,很为认真。不仅要传艺,而且要育人,就是要梨园子弟“规规矩矩做戏,老老实实做人”,学生入门,老师就是用这几句话来谆谆教导,至今犹然。近百年来,虽然在名利上或许难免明争暗斗,这也人情之常,但很少发现离经背道之事,偶或有之,同行莫不行以为戒。故在素质问题上无须外行顾问,帮倒忙反为不美。

     

      近来有人提议新人演老戏,确是上着,但且待拭目以观之。现在新角,众多良骏,倘无识途老马,也是徒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新角中如张建国、张萍、奚中路、蓝文云、王佩瑜等等都很好,不过戏太少,很遗憾。净角条件都不够格,只得用裘派来掩盖其短,但也是很难得了。

     

      我年轻时,人有“除三害”之说,三害者指马、周、程。周程二人出格,乃是不得已,马则故意而为之,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与人有大相径庭之见,不去管他,好在都是白说而已。何日能南来念念。

     

     

     

    (摘自《药窗杂谈》,中华书局20087月版,定价:18.00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