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周兆军:治理学术腐败乱象需穿越“三重门”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5-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不断被揭露的学术造假事件,让中国学术界屡屡蒙羞。而最近一起“师徒阋于墙”的个案,则让人看到,学术腐败已严重动摇了学术界的师道尊严和伦理底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其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上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

     

    “学生造假,老师维护学术正义。”这起事件曝光之初,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经过媒体的追究却发现,学术造假问题已非个体行为,隐藏在背后的是千丝万缕的“利益链条”。而师徒之争,恩怨情仇,公义和利益,还很难说清楚孰轻孰重。正是“利益链条”的鬼使神差,才让学术腐败问题成为罩在学术界头上的一道“魔咒”。

     

    有人把学术腐败归纳为十种“症候”:一是粗制滥造,拼凑抄袭;二是造假浮夸,虚假引进;三是“跑部钱进”,钱权交易;四是近亲繁殖,学术乱伦;五是师生沆瀣,互相利用;六是内定奖项,关系评审;七是买卖论文,互搭便车;八是热衷社交,注重创收;九是学霸横行,排斥异己;十是派系恶斗,互相倾轧。

     

    如此乱象横生,足以说明学术腐败已成为阻碍学术繁荣与科技发展的“心腹大患”,启动治理这一顽疾的系统工程迫在眉睫。单靠“老师揭露学生”的自曝家丑或几个“打假斗士”的孤兵作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遏制学术腐败,要穿越“三重门”。

     

    第一重“门”,建立起更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

     

    中国目前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是造成抄袭、造假现象横生的一大诱因。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推行一系列带有浓重工具性色彩的改革,不尊重科学和人文学术的内在要求,采取简单的量化标准作为评价和奖罚的尺度。只是很多人为了评职称而出版著作、发表论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愈演愈烈,跑关系、用权力,公款出版著作现象应运而生,注水论文、劣质著作泛滥成灾。

     

    第二重“门”,健康的学术环境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

     

    批评者的缺席和沉默造成了学术腐败的流行。因此,遏制学术腐败,就要善待学术批评。学术批评的健康开展与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民主的学术环境、宽松的舆论氛围;主观上来说;尤其需要学术至上、求真求实、与人为善的科学态度。

     

    第三重“门”,道德自律是最后的关口。

     

    学术不规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难以究之以法。通常更有效的行为约束,是道德自律。要应对学术腐败现象,除了进行政策调整、舆论监督之外,更应当注意从伦理上进行矫治,即通过强化学术研究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引导和教化其发扬本心、扩充善性,以规范和调整其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的内心秩序。

     

    站在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太多的选择。在纷芜杂乱的社会问题中,在众多的选择中,学术界有责任在公共社会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实;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潜心创作;少一些腐败之风,多一些职业责任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