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和工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中,学术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类型,更遑论真正富于创造性的学术了。 ●要真正彻底地杜绝这种现象,除了制度层面的改革、法律的完善之外,根本的是要将知识和学术从市场中解救出来,因为市场根本不可能给学术以尊严,市场更不是衡量学术的标尺,我们需要恢复知识的神圣性和学术的崇高地位,重建人们对知识和学术的认识。 郭春林: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著有《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等。 最近,又有两个相继被揭露出来的学界丑闻使学界和教育体制再一次蒙羞。其一是武汉佑达科技公司代写代发论文,因事有不周,被客户告发而终于被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其著作《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将西文蒋介石(ChiangKai-shek)译成了常凯申,除此以外的译名讹误尚有不少。 主流媒体对第一件事的报道称“‘水货论文’牵出‘学术丑闻’”,并将其定位为“学术造假”。 此案被揭露后,不少媒体更进一步就这一现象做了更深入的调查。《楚天都市报》披露该公司藏身于武汉的一栋教师公寓中,但公司负责人乃是2007年大学毕业的一位女性,实际上她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这一经营,之所以注册公司,乃是为了“争取外地购买者的信任”。公司营运状况良好,日均收入千余元云云。 《深圳晚报》的报道题为《代写代发论文俨然已成产业》。据记者调查的信息,此类论文公司实际上已在大陆存在十年之久,某公司年“产值”将近亿元。代写代发的“一条龙”是其基本运营模式。 我也在网上搜了一下,相关网页之多,实在令人咂舌。我没有勇气全部打开。有一家大拇指专业代发论文的网站特别吸引我。首页置顶的广告词是“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专业机构、使命必达”、“9年专业服务品质”及“本站期刊可作为职称及学位评定审核的重要依据”等,诸条字体粗大、闪动醒目,但更吸引我的是这样几条。 其一,在网页左侧“问题解答”栏目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发表论文”,有如下数条:本科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毕业生(找工作需求)、保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中学生保送。 其二,“我们的优势”栏列举了六大优势,每一条都很精彩。权摘录三条:“签约刊物优先录用本站征稿稿源”、“985高校优秀博士团队专业代写论文”、“与百家优秀核心期刊合作,涉及论文发表的所有领域”。 第三,“服务承诺”栏的内容,我也六选三:“期刊保证:合作期刊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公开出版的期刊,香港刊号、非法刊物等一概不予推荐,绝对保证作者权益不受侵害。”“成功保证:本站论文一经推荐,确保稿件发表成功;若某一刊物出现变故,本站将推荐至其它同类期刊,直至媒体成功刊发。”“保密协议:我们完全保守用户资料及稿件秘密,不会泄露给本站外的任何第三方。” 根据以上诸项,我们完全可以说,该公司无论从经营和管理模式,还是从服务理念及实际效果来看,甚至就社会效益的角度来判断,无疑是规范而成功的,特别是它的服务,真可谓细致、周到,处处为消费者和合作者考虑。而且,他们还有非常强的法律意识,不但保护自己,还保护别人;而他们对供求双方的了解则可说是深入人心,对目标群体的锁定亦可见其深谙消费者和合作者的心理。总而言之,他们深得市场经济之道。 就论文公司而言,首先是社会需求,无论大拇指教育还是佑达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个或隐或显的无比巨大的需求量。他们将这一社会需求理解成了“市场”,既然有市场,无疑也就有利可图。但问题恰恰就在论文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可以投诸市场之中。这是问题的关键。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哪些人需要这样的论文。大拇指教育已经在“为什么要发表论文”中为我们基本上列出来了,但还不够全面,实际上,所有以发表论文为考核、晋级指标的活动参与者都是潜在的需求者,也就是这类公司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发表论文是社会需求的目的,起码是表层的意图。但更进一步追查下去,其实那并不是他们自觉的需要,而是被逼迫的,逼迫者就是那些组织考核的机构。这是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其次,论文请什么人写,或者中性的说法是论文的生产者。这些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教授为什么要为别人写论文呢?他们是否觉得为别人写论文也只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多劳多得,有买有卖,合法而合理?他们又是为了什么去从事这一种“劳动”? 第三,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核心期刊自然是一种权威,但在这里更多的是一个无限的资源。另一方面,论文发表与否的标准原本应该完全视质量而定,但现在的标准只是“不要太差”,当然这是“最低”要求,而且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版面费。为了保证“诚信”和“信誉”,必须与期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于是有“签约期刊”,有合作单位。利润如何瓜分,合同怎么签,是口头还是书面,是与单位还是与主编签署,我相信如此追究下去,一个巨大的黑洞就会浮出水面。但我们还要追问,这些期刊又为什么会去做这样的事情,是利益的驱动,抑或是生存的艰难? 但这些都还是些表面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又该如何杜绝? 媒体几乎一致认为要“铲除论文交易毒瘤”必须改革教育及相关考核机制,同时完善法律,一句话,必须从体制和法律层面着手,才能根绝这一现象。然而,体制和法律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我们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对法律和体制过于迷信,一出问题,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法律还不完善,我们的体制还有很多漏洞。也许在很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可当我们面对如此荒谬的论文交易时,我相信这两件武器未必管多少用。因为它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在知识经济时代君临的那一天起,这样的事情就注定要发生。教育的产业化不过是知识经济的一种表现。当知识可以转化为利润,知识也就只是我们的工具和手段。然而,人类知识生产的历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利润,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转化为利润。人类最初的知识恰恰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真相探求的渴望,更明确地说,是对真理求索的渴望。而当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的时候,这一渴望也就迅速地蜕变为对利润的追求。世俗化为欲望确立了合法的地位,欲望也因此成为最强大的驱动力,知识和知识生产者于是在同一时间变成欲望的对象和欲望的奴隶。神圣、崇高和敬畏、尊崇随风而逝,剩下的也就只是欲望的满足和永不餍足。而市场不过是欲望的舞台和竞技场。 回到文章开头,看起来是两件事,一个是论文交易,学术造假,一个是教授著书不严谨,“学风浮躁”,似乎除了关乎学术是共同点外,没有更多相同的地方了。但在我看来,实际上两者是在同样的观念影响、操控下的产物。因为著书立说不过是应付职称评定和各种考核的手段而已,与古人所谓“立德立行立言”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可以不夸张地说,在知识经济和工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中,学术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类型,更遑论真正富于创造性的学术了。 所以,在我看来,要真正彻底地杜绝这种现象,除了制度层面的改革、法律的完善之外,根本的是要将知识和学术从市场中解救出来,因为市场根本不可能给学术以尊严,市场更不是衡量学术的标尺,我们需要恢复知识的神圣性和学术的崇高地位,重建人们对知识和学术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