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乾荣:“有”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8-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那回,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持,在采访电视剧《潜伏》女主角姚晨时,问姚:“你有办婚礼吗?”我听了,头皮有点儿发麻。近年来,不但港台电视,连内地电视上,摩登男女也无不频繁地用这种句式说话,叫人莫名其妙。

     

      这话,别扭在哪儿呢?

     

      原来,“有”和“没有”,前者表示“拥有”,后者是它的反面,“不拥有”。从大的方面说,有和没有,都属于动作,后边跟着的,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比如,“我有情你有意”、“我有爸爸”;比如,“我没有想法”、“我没有妹妹”。

     

      但“没有”还另有意思,即表示对“已然”的否定,属于副词,本身并不表示动作。如,“我还没有看《潜伏》”——这里的动作是“看”;如,“我没有办过婚礼”——这里的动作是“办”。而“有”呢,什么时候,都不能当副词用,所以“你有办婚礼吗”这话,听着佶屈聱牙,不顺耳。“办婚礼”,本身就是“已然”,就是“有”,在那儿摆着呢,就别再“有”啦。退一步看,这话即便用“有”没错儿,但讲话、写文章,应以简明为要,原话意思已经明明白白,何必多此一“有”?

     

      当然,汉语词语也有“超常组合”现象,如“晒太阳”、“吃食堂”等,死抠词性搭配,似乎也不通。但那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之时,往往喜欢抓住关键词语而省略次要部分的缘故,慢慢地约定俗成了,大家认同,也都懂。说“晒太阳”、“吃食堂”,是减少;硬说“有办吗”之类,则是增加。增加就是负担,就是拖泥带水,况且不通,要它干嘛呢?

     

      有个笑话说,一个学生作文好用“而”字,老是“而”来“而”去地啰嗦,显示他多有古文功底。一次,老师想“治”他一下,对他说:“你这么喜欢用‘而’,我说一句话,你只要指出不同的‘而’字是什么词性,当什么讲,就行了。”学生说:“好。”老师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答吧?”学生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没答上来。老师说:“以后别老乱用‘而’了。”瞧瞧,这娃娃连“而”字的面目都没有弄明白,就老爱瞎用。借用过来,我想:好添“有”字的先生女士们,也未必知道“有”和“没有”的词性,就那么跟着人家乱说,没多大意思。

     

      内地电视人和演艺明星这样别别扭扭说话,既体现不出雅趣,也证明不了有多少语言功底,何苦一味学人之舌呢?当这样的乱用成为一种时髦,公众人物又在覆盖面极广的传媒上竞相效尤之时,孩子们也许会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如何说普通话了。

     

      生活中,如果咱们也这样说话,还不把人笑死——甲:“喂,大妞儿,你昨晚有看《潜伏》吗?”乙:“二嘎子,我晚上有锻炼身体呢,很遗憾,没看。”甲:“你有吃饭吗?没有的话,咱俩一起吃?”乙:“谢谢,我有吃面包啦,你自个儿去吃吧。”听听,不怎么像话嘛。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