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周笃文:古诗的新生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8-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918年胡适之先生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断言:“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在胡适及其同志之士的大力鼓吹下,挟着欧风美雨的优势,开辟出白话文的一方新天地,同时也建立了几乎牢不可破的排摒多元的话语霸权。60年来,旧诗被主流文学所摒弃,在这种强势的白话文高压下,甚至连柳亚子先生这位诗坛飞将也不自信了。他在1944年写的《旧诗革命宣言》中说:“旧诗必亡”,“平仄的消失,极迟是五十年以内的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在风狂雨酷的半个多世纪里,备受煎熬的古诗群体仍在顽强地坚持着、守护着古诗的文脉,并以自己的声音呼应着时代的风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词学季刊》,首开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词学之风。在牒谱、词乐、词律、词艺方面取得空前突破之时,还发表了大批忧国伤世、针砭时弊的佳作。涌现出像刘永济、夏承焘、龙榆生等杰出的学者和词家。同时一些优秀的诗人还获得当局的大奖。如邵祖平的《培风楼》集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唐玉虬的《国声集》、《入蜀稿》等抗日诗词也于1943年与冯友兰、王力、曹禺、费孝通、周培源、华罗庚等同获教育部褒奖。至于新文学界的巨子如鲁迅、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等也创作了一批大受推崇的旧体诗词。

     

      粉碎四人帮以后,久受压制的传统诗词获得解放,顿呈井喷现象。中华诗词学会现有会员15000余人。地方各级的会员、诗友约在两百万人左右。以湖南汨罗为例,现有诗词人口6800余人,出版的个人诗集124部。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网络诗词尤为活跃。2003年建立的《中华诗词论坛网》已拥有会员43000余人。诗词网站的主题帖子总数达900万条之多。诗词之热,正在持久升温,成为文化阵线上一道越来越美丽的风景。

     

      新加坡的诗坛泰斗潘受先生曾说:“中国古诗是打不死的神蛇。”毛泽东也说过:“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它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我以为是同以下特点有关:

     

      首先是神奇的汉字:作为古诗载体的汉字,它具有象形、会意兼及某种程度的标音(如形声字)之特点。而且还有着超常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呈网状辐射的构词功能,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特点。因而最宜于表现诗词意象。能为它提供多元化的文本与广阔想象空间。上世纪的顶级诗人庞德,在谈到意象派的创造,从不讳言汉字对他的影响。他说:“我要译中国诗,正因为某些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出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他把“从运用浓缩明彻文化面的并置,到应用中国字形结构作为其诗的内凝涡漩力”作为其重要的艺术经验。其次是韵律的魅力。古诗的平仄韵脚,将汉语的顿挫回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沈德潜云:“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象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说诗晬语》)

     

      百年诗坛虽潮起潮落,但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着。早在20世纪之交,诗界内部即已涌动着革新的潮流。梁启超就是“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他说“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水室诗话》)梁启超的《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劫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虽经困厄而不坠其擎云气概,固是伟人襟抱。

     

      另如柳亚子的《空言》:

     

      孔佛耶回付一嗤,空言淑世总非宜。能持主义融科学,独拜弥天马克思。

     

      可说想落天外,震灼古今之诗林奇作。吕碧城的《金缕曲纽约自由女神像》:

     

      值得黄金范,指沧溟,神光离合,大千瞻恋。一簇华灯高擎处,十狱九渊同灿。是我佛,慈航舣岸……花满西洲开天府,算当时、多少头颅换。铭座右,此殷鉴。

     

      这是何等的境界、笔力,与何等超迈的历史眼光。

     

      夏承焘先生的《玉楼春·观国庆焰火翌日同马一浮、谢无量乘机南归》:

     

      归来枕席余其彩,龙喷鲸呿呈百态。欲招千载汉唐人,共俯一城歌吹海。天心月胁行无碍,一夜神游周九塞。明朝虹背和翁吟,应有风雷生謦咳。

     

      此词作于天安门观礼归来的飞机之上。缩千秋于一瞬,纳万象于毫端,自古词林,少此境界。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后,从理论建设与创作交流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开了23届,正本清源,就当代诗词的地位与作用,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主张,并号召诗人们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做一个发挥艺术个性、表现时代风采的歌者。精品力作也不断涌现,有的作品已编入教材。如刘征的长诗《红豆进行曲》被刻石立碑。有的诗词风行海外。如赵朴老的汉俳,风行日本。甚至深得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激赏,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时接连不断地写了一百首汉俳。通过大赛来激励创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许多名作就是这样产生的,如王巨农的《观北海九龙壁》:

     

      久蛰思高举,长怀捧日心。也曾鳞爪露,终乏水云深。天鼓挝南国,春旗荡邓林。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

     

      通篇比兴,以龙为喻,来写小平南巡的重大历史意义。此诗举重若轻,浑化无迹。这就是1992年举行的金榜集大赛的抡元之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