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脊,也叫背,《简明出版百科辞典》中说其是“指书的天头、地角、翻口三面的另外一侧,联接封面和封底的锁线部分,即英语称之为spine的部分”。这个定义从形式上也可用于中国古代线装书,但是洋装书的书脊除了这种形式,还包括设计因素,唯有这样,洋装书书脊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够显现,而线装书虽有书脊,终因它始终处于臣服的状态,而一直无法让其自身站立起来。线装书摆放在书架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书根,从这里能够见到书名,绝少美学意义上的设计。洋装书书脊设计的出现,改观了中国近代出版上古代线装书一统的局面。首先是书脊式样,从单一无装帧设计的线装书,走向三种书脊形式设计的多样化。其次书脊的美观化取代了线装书的简陋书脊。新式书脊摆放在书架或是书柜里面,不仅便于读者通过书脊上面的书名查找图书,更为重要的是书脊装帧的精美设计,更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美学享受。 书脊的形式分为硬脊、软脊与空腔,这三种形式的书脊在清末基本全备,硬脊指书脊固定,且与书芯脊部全面粘牢,书脊看上去坚挺结实,但翻阅不便,这种形式的书脊目前很少见,从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图书看,倒是软脊与中空腔形式的书脊最多。软脊就是在书芯脊部粘贴上一层软纸,然后把它和图书封皮书脊处紧紧地粘在一起,这种形式的书脊比硬脊容易翻阅,但从现存的旧书来看,软脊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书籍经过长时间的翻阅后,书脊上面的字迹与设计图案,往往会脱落残损,比如1930年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平装本《英文造句指南》,书脊完全脱落,书芯脊部裸露无遗,1932年立达书局出版的平装《最新法文文法独修》,书脊破损近五分之三,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布面平装本《造谣学校》,书脊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软脊书之书脊都不能保存好,191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布面平装《英华会话合璧》,其书脊保存的就非常完好,不仅书脊没有一点破损,就是上面的文字也基本清晰。空腔书脊,指的是封皮书脊不与书芯脊部粘在一起,书芯脊部和书脊之间形成空腔,这样制作成的书脊,很容易翻阅,书页可以完全打开,封皮不易于损坏,我们所见的绝大部分精装民国版旧书用的就是空腔书脊,保存完好的不在少数,如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精装《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书脊保存完好,脊上金字几乎没有什么损伤,191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精装《英汉成语辞林》,除了金字书名、著者姓名有些斑驳以外,保存良好。1924年中华图书馆出版精装《中西四书》亦如是。精装书的出版为图书的保存流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空腔书脊不仅部分的解决了图书流传过程中,由于翻阅导致的图书破损,从而使图书可以完美无缺的站立在书架或书柜之中,美感对于书脊来说,有时候会显得更重要。 应该说,有了书脊才会有书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图案与文字,而且还包括书脊的式样,在小小的一长条天地之间,创造各式各样的书脊风格,是书脊意义的真谛。即或是简装书,好的书脊也仍然会通过设计之手来展现书籍的简装之美。好的书脊设计包括圆脊、平脊、方脊、脊棱、书脊用料、脊型、文字及纹饰等交错搭配,从而成为图书出版美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圆脊配以各种设计要素,是最常见的,也是看上去最舒服的书脊形式之一,所谓圆脊也就是书脊不是平面的,而成圆形,其弧度取圆周的三分之一,圆脊最便于书籍的开合,挺直的脊棱,讲究的用料,再加上布局巧妙的文字图案设计,那可以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用的就是圆脊,布面,这种书脊设计在清末该算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属于出版史上的新事物,书脊字体为金字,上四分之一处是英文书名,横排,配以小波纹装饰线,下四分之三是中文书名,此后许多老外语辞典的书脊多模仿这种形式的书脊。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法华新字典》之书脊即用此法,字体图案略有变化,此书宣统二年版则显得更加古典雅致,圆皮脊,金字,视觉效果极佳。方脊、平脊书显得硬朗挺括,和圆脊的柔和之美不同,这两种书脊都具有很明显的阳刚之气。这两种书脊都是平面的,其区别是方脊没有脊棱,平脊有脊棱,1934年北新书局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屠格涅夫散文诗》使用的就是方脊,书脊挺括,纸料,淡黄色,配以黑色字体,舒展醒目。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英华大辞典》(缩印本)采用的则是平脊,全书将近3000余页,平坦的脊面开阔疏朗,上三分之一为英中文书名,配以纹饰、装饰线,最下端为出版社之英中文名称,中部空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黑色布料,金字,极尽辞典之权威风采。 从清末到民国,图书书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式图书书脊设计形式、设计理念的引入,改变了线装书书脊单调的局面。形成了精装书以圆脊为主流,平装书以方脊为主流的格局。以往出版史的研究大多忽略书脊,其实书脊是图书能不能站立起来的关键,知识不管是力量,还是权力,作为其载体的图书,无脊不立,漂亮的书脊,应该像漂亮的封面一样受人尊敬,书脊的变迁应该成为近代出版史的重要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