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六十九】——政治斗争中的江湖规则
(前259年)秦王欲为应侯(范睢)必报其仇,闻魏齐在平原君所,乃为好言诱平原君至秦而执之。遣使谓赵王曰:“不得齐首,吾不出王弟于关!”魏齐穷,抵虞卿,虞卿弃相印,与魏齐偕亡。至魏,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赵王卒取其首与秦,秦乃归平原君。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75页
须贾和范睢出使齐国,齐王看不起须贾,和范睢作了交谈并赠送了礼物,作为正使的须贾嫉恨交加,回来肯定加油添醋地报告魏相魏齐。魏齐是一个暴虐的官渣,他下令痛打范睢并把他用席子裹起来放在厕所让人“溺之”。秦王为了报答范睢作为谋士的功劳,公然绑架平原君作人质,索要魏齐。足见当时的确没有什么“国际准则”,列国间交往好像和黑社会一般,大家全部胡来。孔孟之道在战国时代不被重视,也在于此,流氓手段十分管用,谁还听你在那儿唠叨仁义道德。 魏齐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已不在魏国作相国,而跑到赵国平原君手下作门客。如果按黑社会的规矩,魏齐应该好汉做事好汉当,孤身赴秦,换出平原君,那么他藉此足可以赢得我们的尊敬。但是像他这种当官时作威作福,喜爱虐待他人的混蛋,欺软怕硬,遇到事了,肯定选择做缩头乌龟。魏齐跑到赵相国虞卿府上,虞卿知道赵王惧怕秦王,而且还有平原君做了人质,所以没法说服赵王保护魏齐,于是他竟然放弃相印,一起跑到信陵君那里了。《资治通鉴》中说“信陵君意难见之,魏齐怒,自杀”,说的比较简单。在《史记》里,是这样写的:“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也?’(看来信陵君留不留魏齐,主要是考虑买不买虞卿的面子,魏齐则不足道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 侯嬴对信陵君的批评,道出了一种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类似“江湖义气”的东西,虞卿能舍却自身偌大的利益救人,作为标榜养士的人来说,不能在这种行为面前自甘落后。至于魏齐值不值得救助,至于由此给自己惹来多大麻烦,都不能再作功利的考虑。四大公子养士,已经有了品牌效应,所养之士中,定有许多逃避国家制裁和私仇的,寻找庇护的,你要罩不住人家,就别打“养士”的旗号。这就和现在的著名的大公司和著名的商品品牌一样,不能做任何砸牌子的事,哪怕他有一百个理由,要遭受多大的经济损失。 魏齐在无所藏身的情况下,自杀了,而且是“怒而自刭”,他怒谁呢?信陵君?赵孝成王?他在抱怨别人不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好像别人永远欠他许多。这种人,只会加怒于人,不会自省于己,是典型的儒家所说的“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