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六十六)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六十六】——毛泽东推荐的故事

     

      (前265年)秦代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今媪尊长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君何以自托于赵?”太后于是为长君约车百乘质于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164

     

      《触龙说赵太后》见《战国策》。文革中期,红卫兵大串联、两派武斗稍停,复课闹革命,在大批封资修的环境下中学课本选载了这篇古文,尝于本家瑞一老兄处见之,稍后,我读中学时,已七十年代末,亦选之,不知今天课本还选用否。据说,毛泽东主席曾向左右推荐该文,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革命下一辈的问题。意思是让革命小将们吃点苦,才能接好革命班。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大中学生被誉为革命小将,成了最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天安门八次接见,鼓励他们“造反有理”。突然间,老人家觉得小将们没有利用价值,在城市又解决不了就业问题,灵机一动,于是发表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又鼓励曰:“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小将们到农村向贫下中农学习去了,而在城市则“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加上人民解放军“三支”“两军”,工农兵当家做主的气象俨然矣。

     

      红卫兵小将变成了知识青年,是六十年代进入七十年代的最显著的“世相”之一,在今天,《新周刊》可以用来策划封面故事。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对当时年轻人的要求,也是最有诱惑力的承诺,“接班说”的核心是遗产继承,对林彪而言是做共产党和国家的领袖,对广大青少年,往大里说,是万里红色江山,往小里说,可能是农村大队支部书记或会计(我看过一本小人书叫《鱼龙坝》,就是讲知青到云南农村从坏分子手里夺过大队会计权力的故事),总之是各种权力。

     

      接班是政治荣耀,也有物质实惠。到了文革后期,接班终于有了非常实在的内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企事业单位老职工退休可让子女接班,也叫“顶替”,这项政策一直执行到八十年代初期,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中国也许会变成普遍世袭的国度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