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六十七】——长平惨败的责任问题
(前262年)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66页
韩国不能保住上党,宁与友邦,不与敌国,是无可厚非的。应该不存在韩国引火烧赵国的坏心眼。上党即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地势较高,易守难攻,其俯瞰魏赵,是战略高地,秦得之,则韩、赵均在进攻视线之内;赵得之,则可藉此拒秦,起码可作为战略缓冲地区,在秦入侵前在此与之周旋,避免在境内作战。当时的局势,即使赵不接收上党,也必不能保证秦不侵犯赵国,赵国与秦国一战,势所难免。所以,赵王 过了两年,秦复攻上党,破之。赵与秦会战于上党长平,赵守将是廉颇,虽处劣势,但利用地形坚守不出,在当时,这无疑是最可取的战术,久战之下,秦兵不可能持续。真正让赵国付出四十五万人生命代价的是赵括,“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就是从他身上而起。赵王以为廉颇怯战,换上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母亲坚决反对,她对自己的儿子有更深刻的认识:“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位特具观察力的母亲没有说服发昏的赵孝成王。赵括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术,正中秦军下怀。要说“横挑强邻”,这或许就是。所以,要为后来被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军负责的第一个是赵王(与接收上党这一决策无关),第二是赵括,第三是齐王,赵军缺粮,求于齐国,唇亡齿寒的道理讲半天,齐王就是不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