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肖复兴:把握住“年的仪式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作为全球华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亲情、伦理、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和理想的文化意义,是其他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比拟的。过好我们的春节,增加过年的年味,便具有对我们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过年年味的趋淡,春节内涵的薄弱,重要的正在于我们对于春节这样的文化意义认识的不足。而增加对这样文化意义的认识,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可以做到的,是把握住“年的仪式感”

     

    ●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下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了鲜活的生命。让我们坚守一些必要的过年的仪式感吧,这样才能够让年味浓郁,让我们对春节传统民俗与文化拥有最后一点的把握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来临了。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过得越来越富裕,过年的年味却越来越淡,最后浓缩为一顿豪华的吃喝、一台电视台的晚会,乃至化繁为简为一个赵本山的小品,让大家乐呵乐呵,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作为全球华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亲情、伦理、对未来生活的企盼和理想的文化意义,是其他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比拟的。过好我们的春节,增加过年的年味,便具有对我们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过年年味的趋淡,春节内涵的薄弱,重要的正在于我们对于春节这样的文化意义认识的不足。而增加对这样文化意义的认识,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可以做到的,是把握住“年的仪式感”。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最原始可能出于对神的崇拜和祭祀,渐渐却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下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了鲜活的生命。

     

    当然,节日的形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一成不变,但是,其核心形式不能够没有,否则,节日就可能表面很热闹却千篇一律只剩下放假和吃喝,而失去了节日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义。我国的春节,最讲究的仪式,各地不尽相同,且名目繁多,但其中有这样几种大概是共有而不可缺少的——

     

    一是要击鼓撞钟和燃放鞭炮,年的声音,从来都是粗葫芦大嗓门。我们对年的祭祀,和西方跪拜在神像或神父之下在心里默拜不一样,而是要大声呼喊出来,甚至借助于外力让声响得惊天动地,让神听得震耳欲聋。我想,这和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关,我们的神和节日更世俗化。腊月二十三的鼓点咚咚,表示新年到来的脚步声。古时称之为“腊鼓”,又称“年鼓”,老北京以前叫做太平鼓,《清稗类钞》中说是“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都是极讲究的。老北京的太平鼓和除夕夜十二点在大钟寺、潭柘寺里撞钟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对年的一种敬畏和欣喜。除夕之夜,鞭炮声彻夜不息,更是不可缺少的年的仪式。其原始意义,在于驱赶鬼魅,后来年欢快热闹的声音,必须要靠它来体现了。北京等几个城市前几年禁放鞭炮,曾经有人以踩气球(称之为“欢乐球”)的方式,来替代鞭炮,事实证明是对年的仪式的破坏,很让人们心理失落。响彻大年夜的鞭炮声,才是年的声音;落满一地红红的纸屑,才是开满的春花。

     

    一是贴春联剪窗花,年的色彩,从来都是鲜红鲜红的。窗花可以在外面买,但春联是必须自己或请别人用毛笔亲笔写,贴在各家门上不能都是一个词,像现在买副现成的印刷体,千人一腔,千人一面。我们的春节的世俗化,正在每个人的参与,缺少亲自动手的参与,年的味道自然就淡。

     

    再一是年夜饭,更能够体会到每人的参与和年的意义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这大概可以称之为年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自古就有小年之称。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从这天开始,各家开始采办年货筹备过年了,其中准备年夜饭,是最重要的节目。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丰简由人,却是都要自己动手。也就是说,年夜饭,不仅是不能够如现在一样到外面饭店包饭,而必须要是在各自家里吃,而且是必须要每个人都自己动手的。年的仪式感,体现在这样一天天自己家里的准备中,年的气氛和过年的心情以及对团圆渴望期盼的心愿,也都体现在这样的仪式之中了。

     

    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到年三十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都安排好了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各家都忙忙乎乎,红红火火,在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中,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厚絮,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达到高潮,年夜饭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过年的一场大戏,准备了那么多日子的各种美食,如同生旦净末丑一起隆重登场,而其中的饺子,是必须要在鞭炮齐鸣中最后亮相的,那是年夜饭这出大戏里梅兰芳的压轴戏。当然,最后再吃几个素馅饺子(里面必须包一个铜钱饺子以求吉利),这是年夜饭的尾声,甩出的最后一抹高腔的余音袅袅。然后去守夜、祭祖、团拜来迎神,这个年才算是真正地拉开了大门,迎接我们一步迈进了春的里面。

     

    让我们坚守一些必要的过年的仪式感吧,这样才能够让年味浓郁,让我们对春节传统民俗与文化拥有最后一点的把握。

     

      (作者为《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家)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