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六十二】——帝王之阴暗心理(二)
(前 279年)顷之,昭王薨,惠王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其间,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乐毅的继任者骑劫被杀,齐七十余城皆复。)……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燕齐。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39,141页
乐毅与田单在莒、即墨两城对峙三年多,攻亦无功,守亦无成,两人势均力敌。燕昭王的死,形势发生变化。若燕惠王如后主刘禅之昏庸,乐毅如诸葛亮之望重,齐国虽有田单恐怕也不免灭亡。燕昭王对乐毅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信任,但知道国家的形势和需要,他召开公审大会,把打乐毅小报告的人杀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乐毅也。他公开赞同乐毅称王于齐国,换来了“乐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的效果,这一节好像也就过去了。但乐毅心里不能没有阴影,所以,当惠王当政时,乐毅既没有诸葛亮“死而后已”的机会,也不会愚蠢到步商鞅之后被诛杀,只好“捐燕奔赵”。好在当时的人才环境不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才把爷难住。如在大一统时代,得罪第二代领导人,死路一条。 柏杨评论道:“ 燕惠王到了此时,仍然耍小聪明,说乐毅“捐燕奔赵”过分了,把先王的知遇之恩全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