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五十六)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2-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五十六】——对“完璧归赵”的多种评价

     

      (前283年)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131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故事不知者不多也。本不想就此事再多废话,正好在《古文观止》中读到明朝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此事另有看法,不妨研究一下。他认为:一、秦王要得璧是真心的,不是以此来试探赵国对秦国惧畏程度;二、赵国选择有二:舍得给就给,舍不得给就不给,双方都无所谓曲直对错,秦国不会以此为借口进攻赵国;舍不得给但是又害怕秦国,那就给人家,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又怕秦国又不给“复挑其怒”?三、秦王既以按蔺相如要求“设九宾”、“斋戒五日”,蔺相如就没有道理不给秦国和氏璧,秦王“其势不得不与城”。如果秦王不予城,王世贞替蔺相如编好了台词:“臣固知大王之弗与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十五城,十五城之弟子,皆厚怨大王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王世贞认为蔺相如按他编的台词对付秦王,秦王要真要以城换璧,会失去十五城百姓的人心;如果只要璧不给城,就会失信天下,则曲在秦。他认为蔺相如先使人怀璧归赵,会让秦觉得理直气壮,当时,不杀蔺相如,不进攻赵国,只是秦王没有想与赵绝。蔺相如能完璧归赵,赵国能得以免祸,不过一时侥幸,,蔺相如靠运气滥得千古盛名。

     

      唐宋以降,文人好写翻案文章,评价历史。仅手头《古文观止》,就有杜牧《阿房宫赋》、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纵囚论》、苏洵《管仲论》、苏轼《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苏辙《六国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方孝孺《豫让论》、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及上面谈到的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历史”是什么?是发生过的事实;“历史”还是什么?是后人记录下来的文本上的“事实”,事实是唯一的,而记录下来的“事实”则因记载之人的观念、学力、取舍而不尽相同了。后人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历史,已是掺杂观念的“文本历史”。所以,就有所谓“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认识是指文本的记载有差错之处,重新评价则指摘文本中掺杂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失偏颇。上面所列的文章,大多是重新评价,或与史书作者的观点不尽同,或与流行的评价不尽同。其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及诸子文中所载之历史,是以战国百家思想观念取舍事实,臧否人物;以上诸公文章,则以唐宋明儒家正统观念看历史,尤其是明代三位的观念,迂腐不堪,以儒家圣王那一套对待历史人物,苛之太甚。让剑客豫让做谏臣;谓当时的信陵君培植私党,平原君、侯生、如姬等“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他们违背组织程序救赵不有功反有罪;以及批评蔺相如的作为不是“保国保身的万全之策”,诸如此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