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诗经》十五国风中为何没有楚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1-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近日重读《诗经》、《楚辞》,不禁再次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倾倒。二者一为现实主义诗歌之源,一为浪漫主义诗歌之始,实在是相得益彰。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诗经》十五国风中为何没有楚风?

     

    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土风歌谣,分为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这十五国风所涉及到的地域包括现在的陕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周南》、《召南》以前一直认为产生于南方,即江汉流域一带。但据学者考证,《周南》、《召南》其产地应是在东都洛邑。这样看来,十五国风所涉及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中原一带,并不包括当时的楚地。楚地文化发达,民歌甚多,这可从《楚辞》中屈原等人的作品可知,如屈原的《九歌》就改作于民间原始祭歌。《国风》中的诗歌基本上是从民间采集,但却无楚地民歌,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两个问题:一、《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别是《国风》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二、楚国的疆域发展变化史及楚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史。

     

    《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年。其中《国风》的写作时间贯串《诗经》所反映的整个时代。

     

    关于楚地的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楚国从成王分封开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笔者注:季连为帝颛顼高阳后裔,芈姓)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可以说,楚国的历史从熊绎正式开始,而其当时封地为“子男之田”,仅为“方五十里”的小国。到春秋初叶武、文二王之际还是“土不过同”之地(杜预云:方百里为一同)。这说明,在西周时期,楚国的疆域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发展。

     

    在春秋早期,楚国开始变小为大,变弱为强,称雄于江汉之间,但楚人并不以此为满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中国即中原,其问鼎中原的野心溢于言表。两年之后,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楚武王转战汉水西东,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其子楚文王北渡汉水,东进方城,深入中原,使中原为之耸动。楚文王子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更出入中原,擒纵淮夷,无霸主之名而有霸主之实。当时的楚国在疆域、人口、财富、甲兵等方面已成为并世诸国之冠。楚成王孙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时,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功业最为显赫的一位霸主。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披靡。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吴,灭蔡,后来又灭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国之疆域,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

     

    楚文化的崛起和楚国的崛起是同步的,文化与国家的关系,其在版图扩大的同时,文化随之播散,二者基本同步。而楚文化载播散的同时,也是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因素的良机,楚人博采众长,独创一格,最终出现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的经典著作。但这已经始战国时期了。

     

    从以上楚国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西周时期,由于国家不大,国力弱小,地处楚蛮地区,交通不便,西周王朝采诗时很难到达这里;与中原相比,文化相对落后,加之语言不通,也不便于采诗。东周直到春秋战国,这是楚国飞快发展壮大的时期,在不断的疆土开拓中,楚地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但等到这种碰撞和交融终于结出硕果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战国中期,而此时《诗经》已经成书二百多年了。《诗经》编定与楚文化发展的错位,其结果就是《诗经》中没有“楚风”,但中国因而有了《楚辞》这一可与《诗经》媲美的经典,亦幸甚矣!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