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二十四)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二十四】——木匠用木

     

      (前378年)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君今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33

     

      人才是治天下的第一要著,曾国藩曾说:“私虑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曾国藩处于末世,他所感慨的,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封建历史时代所感慨的。

     

      统治者在用人问题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有许多历史的局限。“天下英雄入吾彀矣”(唐太宗语)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诗句)同时回荡在这个古国的上空。

      

      中国人才问题之所以成为治国第一大问题,被历代政治家重视,关键是中国人才的培养机制与选拔使用机制有问题。而且是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问题。战国时代是人才竞争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才学的发轫时期。

      

      当是时,诚如子思所言,“处战国之世”,以两颗鸡蛋废弃干城之将对历代君主来说,都并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大事,关键是“不可闻于邻国也”。国君可以不用某个人,但他不敢担不爱惜人才的名声。这与后来一统天下时有大不同。

      

      有本事的人在当时,确实是参与国际人才大循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当时的才俊之士,鲜有遗之草泽的。试想,鸡鸣狗盗之徒尚有人以士养之,何况其他。

      

      中国的人才,这里主要是政治人才(其它方面基本上是自生自灭),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两大渠道,一曰举荐,一曰科举。举荐制度在战国时代,在三国时代,总之在分裂、战乱时期,君主对人才有真实的需求,对人才亦有实践考察的机会,所以,人才被荐或自荐都不担心结党营私,而在一统天下时期,这种荐举制度的弊端就再明显不过了。而科举则在和平时期比前者具有进步意义,科举在封建时代所具有的平等意义是被现代人认识到的。但是,科举由于命题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离经世治国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所以真正的大才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在科举时代,我们很少能看到生机勃勃具有自由精神和卓越才华的大贤大才。所谓乱世出英雄,是有道理的。

     

    所以,中国治则科举,魏晋时代举荐,不外门第,其亡也忽;中国乱则不拘一格,民间熟知的诸葛亮、刘伯温等等,皆出于乱世,治世不可得也。清末曾国藩出身科举,以一介书生平洪杨之乱,道德文章被称于当世,真异数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