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十一】——大分裂给社会精英造就各种机会
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第17页 段干木是老子李聃的后代,式,是一种在车上行的礼。 魏文侯和当时的其他有作为的诸侯一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群雄并起,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央一统变为诸侯割据,这种大分裂给社会精英造就各种机会。
苏轼在《战国任侠论》里说,社会总有一批“智勇辨力”的“民之秀杰”,他们与统治者合作与否影响到天下的治乱。苏轼宣布,“民之秀杰”是笃定要与君王“分天下富贵”的。所以,这些精英如果用起来,养起来,天下治;如果他们遗之草泽,那就麻烦了,搞动乱的肯定是这拨人。怎么宠络精英呢,苏轼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原来如此。
于是诸侯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无不在招徕人才上体现政治家的风度。“至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中国许多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故事多出于这个时期,因为政治斗争太需要了。大一统的时候要门第资格,天下大乱的时候,鸡鸣狗盗之徒也不能没有。
中国的关于人才的观念,在这个时代形成了,所谓人才恃才傲物非三请不到的脾气,也从这时养成。
象魏文侯,必须对什么段干木的坟墓执礼恭敬,哪怕心里一百个不耐烦,因为他称霸诸侯需要四方之士,即便无此野心,也得把能招乎住的人才稳住,以免被敌国聘请去了,对已不利。当是时,所谓人才只要有官做,只要自己的才华有君主识货,即所谓以国士待之,今天可以“连横”,明天也可以“合纵”,没有什么主义原则需要顾忌。就象今天搞市场经济,只要待遇好,才能可以发挥,给哪位老板干是无所谓的。
所以,也就有己所不用,干脆杀掉,以防为敌人所用的故事发生。卫国大才商鞅就差点遭遇此类谋杀 |